受访专家: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周慧芳
本报记者 钟财芬
“采耳”,即掏耳朵,这一传统技艺在民间素来流行,大大小小的采耳店遍布全国大街小巷。然而让人放松和享受的同时,错误的采耳方式也可能带来健康隐患。据报道,山西省太原市一男子做完采耳项目后,耳朵奇痒无比,不仅流水化脓,甚至有听力减退迹象,去医院诊断为真菌性外耳道炎。值得警惕的是,这并不是个案。2021年,《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刊发的一篇论文显示,196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中近半数(46.94%)有“足浴店及采耳店洁耳史”。该研究指出,采耳行为是外耳道真菌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记者调查发现,除专门采耳店,足疗店、按摩店、洗浴店、养生馆等也提供相关服务。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采耳店,通过招牌和店铺内价目单可知,该店还同时经营足道、修脚、按摩、头疗等项目,单独采耳半小时收费88元。记者以“耳朵痒”为由询问是否可以采耳,店员表示可以,说负责的师傅有专门的仪器能看出耳朵痒是什么原因,像中耳炎这类病还能治疗。
当记者追问仪器是什么以及如何治病时,店员只模糊回答“仪器和医院的一样,治病是用中医的方式”。被问及采耳器具是一次性的还是重复使用时,店员介绍,一般为重复使用,会通过酒精消毒,也可选一次性塑料的,但需要加收10元钱。记者进入采耳室观察发现,重复使用的采耳器具包含银耳勺、马尾刷、孔雀毛、吹耳球等,均敞开放置在房间角落的置物架上。而一次性器具,店员称由于不常用,暂时找不到,需要的话可以第二天再来。
“采耳操作过程要严格无菌,这种存放和消毒方式并不合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周慧芳解释,一方面,敞开式放置容易导致工具接触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等,工具精细的结构和采耳店潮湿的环境也为这些病原体的“潜滋暗长”提供有利环境;另一方面,真菌有坚固的细胞壁,一般酒精、加热、紫外线消毒等方式无法将其完全杀灭。在医院,清洁耳道的工具属医疗器械,会被送至消毒室集中高温高压消毒,再进行无菌化存放。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发布的《采耳服务规范》曾明确规定,“采耳工具应一客一换,一客一清洗,一客一消毒(采耳前和采耳后)”。周慧芳表示,采耳时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交叉感染,两种情况尤其容易感染,一是上一位客人是耳道感染患者,二是足疗采耳一体的店,技师服务完有脚气的病人又去采耳。此外,采耳时使用孔雀毛、鹅毛棒等工具在脸部和耳道间来回轻抚、刺激,易将微小的病原体带入耳内;反复使用坚硬的器具或采耳时操作不当,则可能刺激或损伤外耳道皮肤,引发炎症,破坏外耳道偏酸性的环境,导致病菌滋生和传播。
周慧芳介绍,采耳后出现耳痛、流水、流脓,一般为细菌性感染;如流稀水、耳痒难忍、伴有臭味,则可能是真菌感染。临床接诊中,不少患者自述有采耳史。
“为减少消毒不当带来的风险,外出采耳必须保证‘一人一器械’。”周慧芳强调。她同时提醒,健康人耳垢可自行排出,无需过度清洁;采耳频率控制在3周左右一次即可;若耳朵产生明显痛痒、堵塞感的话,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检查、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