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误诊带给患者无穷痛苦

本报记者   牛雨蕾

你被误诊过吗?从主观愿望来说,每个医生都希望自己诊断正确,但出于种种原因,现代医学发展至今,患者被误诊的情况仍不可避免,导致病情延误,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劳民伤财,耽误治疗

3月的一天晚上,湖南长沙的刘先生焦急地看着手机,等待母亲用微信发来检查报告。“巴雷特食管”——诊断报告上赫然写着这几个字,母亲留言:“医生说,是一种早期食管癌。”刘先生立即回电话过去,电话那头母亲声音低哑、情绪低落,刘先生不停安慰母亲:“先别急,也许是误诊了呢!我们再找别的医生看看。”

早在2019年,刘先生母亲就经历过一次误诊。当时先后在老家湖南省某市的两家医院做了胃镜检查,均被告知胃底有巨大隆起,医生怀疑是肿瘤,这可吓坏了刘先生全家。为得到明确结果,刘先生又带着母亲来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找到一位老专家重新做了所有检查,最终确认不是癌症,“隆起”可能是检查时体位不正所致。这场虚惊,给刘先生全家折腾得够呛。半个多月来,刘先生和妻子放下工作多地奔波,母亲每晚睡不着觉,拉着老伴交代后事。

有了上次误诊的经历,刘先生这次明显更加谨慎。他先向母亲的主治医生了解情况,随后又托了朋友找其他医生帮忙看诊,最终找到了北京著名的脾胃病专家,经专家详细问诊和查看报告,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刘先生一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但母亲从被怀疑食管癌到最终确诊胃炎,期间因担惊受怕足足瘦了10斤。经过两次误诊,刘先生对小医院的诊疗水平到了极不信任的地步,他直言:“以后看病一定要去大医院,费时费钱事小,精神折磨可真要命!”

如果说刘先生母亲的两次误诊尚有回旋余地,重庆荣大哥父亲的误诊则再也没有弥补的机会了。荣大哥父亲今年63岁,2022年腰骶部疼痛突然加重,在县医院被诊断为骶部囊肿,需要马上手术。在了解到手术风险较大后,荣大哥决定带父亲到北京某知名三甲医院做。“手术很顺利,但术后恢复一直不理想。”术后没几天,父亲就出现了瘘管,医生建议再次手术,可没想到第二次术后,父亲其他地方又出现了瘘管。“反反复复好几次,折腾大半年,都是这边刚做好,那边又瘘了。”荣大哥无奈地说。

荣大哥全家非常沮丧,他本人多次往返重庆和北京,瘦了一大圈。妻子不得不辞掉工作,和母亲一起在北京租房照顾父亲。母亲表面坚强,背后常偷偷抹眼泪,白头发一夜间全冒了出来。2023年底,荣大哥父亲的病情略有好转,全家回到重庆。但仅仅过了个年,父亲再次腹疼,被紧急送往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当地医生反复询问病史后,怀疑可能是肿瘤。最终,活检结果显示为“肠癌”,且已是晚期。主治医师说,术后反复瘘管就与肠癌有关。荣大哥十分懊悔:“我们从没想过是癌症,结果折腾一圈,钱没少花,心没少操,还是给耽误了。”

我国误诊率有多高,目前还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国内《临床误诊误治》杂志曾组织30多位医生对199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20年来,年度误诊率波动在26%~31%之间。记者以“误诊”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得到10.66万篇相关论文,从学科分布来看,肿瘤疾病的误诊概率最高,占比16.6%,感染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儿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也排在前列。

国外误诊率也很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报告称,美国每10名患者就有1人被误诊或漏诊,每年约80万人因误诊导致严重伤害,包括37.1万人死于误诊,42.4万人出现脑损伤、失明、肢体或器官功能丧失等永久性残疾。在容易被误诊的病种中,中风、败血症、肺炎、血栓和肺癌等加起来达40%。

原因复杂,人排第一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总结发现,人的因素始终居于误诊原因第一位,因医生经验不足、缺乏对疾病的认识而造成的误诊占25%,然后分别是医生问诊及检查不细致(17.3%)、医生未选择特异性的检查项目(17%)、医生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14.7%)等。即使医院级别不同,误诊也不外乎上述原因,只是排列顺序有差异。多位临床专家也表示,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引发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疾病复杂多变。“症状不明显、隐匿性强的疾病极易被误诊。”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王东林介绍,癌症的细分领域有不少都属于此类,比如淋巴瘤就特别“狡猾”,有时即便是活检都无法确诊。部分心血管疾病也容易被误诊,《欧洲心脏杂志》子刊一项研究称,依据现有指南建议的诊断标准,肥厚型心肌病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误诊率达32%。

医患沟通不畅。临床上,有一些疾病无法被影像学检查捕捉到,但医生凭借经验或手诊摸到了病灶,建议进行治疗。可是,一些患者认为“仪器查不出来就是没有”,可能是医生误诊了。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刘海元讲述了他们曾接诊过的一个病例,当时一位有经验的老医生诊断一个患者为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但影像怎么都查不到,患者持怀疑态度,没有接受治疗。后来,再来复查时,为时已晚。“如果医生能与病人好好沟通,病人也能信任大夫,及时启动治疗,或许能在恶化前将病情控制住。”

医生经验不足。王东林指出,基层医生基本能够规范地诊疗感冒发烧、高血压等多发病和常见病,但对于罕见的肿瘤、复杂性心血管病、生殖道畸形等可能完全没见过。他曾询问过一位黑色素瘤患者“脚怎么烂成这样了才来?”患者说:“县医院大夫说我是脚藓,一直当脚气来治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二级主任医师唐海在一些基层医院义诊时发现,很多基层医生将肩关节疼痛一律诊断为肩周炎,腰疼一律诊断为椎间盘突出,有些没腰突症的患者甚至都给做了手术。“事实上,仅腰疼就牵涉几十种病,有些疼痛可能只是小关节错位或紊乱造成的,医生若是经验不足就无法明确诊断。”

检查不够细致。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难免“轻敌”,没有检查到位或思考其他疾病的可能。王东林说:“给荣大哥父亲做瘘管手术的大夫专科水平肯定没得说,但最终还是耽搁了病情,就是没去思考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对此深有感受,她说,一些偏远地区的患者肺功能极差,甚至已经从哮喘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了,但患者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哮喘。“经常咳嗽气喘,在基层医院大概率被当作慢性咳嗽治疗,不少患者大半辈子都没做过肺功能检测。”

诊疗态度敷衍。“有的误诊是能力问题,有的却是态度问题。”唐海介绍,医生在门诊要先根据患者主诉进行鉴别诊断,再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骨科鉴别诊断需要“望触动量”,即“观察”“触诊”“动诊”“量诊”四步。然而不少医生追求便捷,过度依赖CT等影像结果,忽视触诊和动手测量,最终导致误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纪委副书记魏龙华表示,还有不少误诊是因为医生没有“多问一句”导致的。她们医院皮肤科曾接诊过一位痔疮患者,这位患者在使用基层医院开具的抗菌药后,病情反而严重了,进一步询问才发现,患者是过敏体质,基层医生在没有仔细了解患者病史的情况下,给开了致敏性药物。

难免忙中出错。《2022年中国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公立三甲医院中,医生平均每天门诊量为63.2人,手术量为1.8台,平均每月学习时间为22.4小时。这样的工作强度,不仅消耗医生的精力和体力,也会增加误诊发生。王东林说,医生一次门诊要看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病人,积年累月必然会有误诊。唐海在基层医院义诊时发现,一个有60张床的骨科病房,仅有8名医生,“这点儿医生不仅要管病房,还要出门诊、做科研,根本没时间仔细询问病人病情,难免发生误诊。”

多方携手,降低误诊

“有医疗实践就必然会有误诊。”王东林指出,过去,医生看病主要靠经验,不少误诊难以被发现。随着诊疗技术进步和民众健康意识提升,不少误诊都能及时被发现,避免了严重的后果。专家们强调,虽然完全消除误诊是不可能的,但医疗行业仍要主观上向着消除误诊的方向去努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医生要提升硬实力。“医学无止境,医生必须有终身学习的觉悟。”尹佳认为,医生要不断精进业务,遇到诊断难题,要不耻下问,主动请教同行或高年资医生。遇到不典型的、罕见的、疑难的疾病,要学会转变思路,探讨更多可能性。针对复杂性疾病,可以找有经验的专家把关,或其他相关学科医生一起帮助判断。

医患之间增信释疑。魏龙华称,当前,我国不少患者健康素养还不够,在描述病症时无法配合医生做好“主诉”。此时需要医生多一些耐心,注意问诊技巧。比如,询问患者“你对XX不过敏吧?”这种问题有明显倾向性,不如提问“你接触XX时会有这些症状吗?”这样可以获得更多患者信息。尹佳表示,医生应对患者坦诚相待,如果医术水平有限,可以实话实说,告诉患者自己也是第一次见这种病,病人和家属也都能理解。

患者积极配合诊疗。明确诊断离不开患者的配合,尹佳建议,患者应尽可能简单、明确、有逻辑地陈述病情。积极配合医生开出的检查项目,提前了解检查的注意事项,以及用药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做好应对准备。若对诊断结果有异议,可与医生及时沟通,必要时可主动寻求第二诊疗建议,综合多方意见来明确诊断。

加强误诊管理和惩戒。王东林认为,医院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定期抽查临床诊断和处方。医院还可设置多学科会诊平台,合理分配医生诊疗时间和门诊量,不要让医生过度劳累,降低误诊发生。相关监管部门对于误诊误治导致的严重恶劣事件,应给予涉事医院和医生以警告和处罚。

推动诊断技术进步。王东林认为,随着医疗技术进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临床辅助诊断技术能更加精准和便捷,比如,利用AI和大数据进行影像阅片,准确率已经明显超过临床医生肉眼识别准确率,可以有效帮助减少误诊情况,更精确地为诊断提供依据。

社会要理解和包容。尹佳表示,医术再高明的医生都可能有过误诊,有些误诊发生后,医生才能加深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成长为成熟的医生。疾病是无限的,医学是有限的,医学路上永远充满未知,社会各界应当对医生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任何医生都只能努力减少误诊,却不能杜绝,但这不能埋没医学的伟大和医生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