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护理改为“国控”专业

受访专家: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   韩世范

本报记者  牛雨蕾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护理学、助产学调整为“国控专业”。此后,高校申请开设护理学需由教育部审批,评估办学质量。此次调整意义何在?

我国护理人才缺口长期存在。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公立医院医护比应达1∶2。但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执业医生为478万名,注册护士只有563万,距离规定的医护比尚有近400万护士的缺口。此外,我国每千人拥有护士仅3.7人,而欧盟要求8人,日本已达11.76人,部分发达国家高达18人。

一直以来,高校开设护理专业十分积极,但报考情况却不尽如人意。2019年,浙江大学决定撤销护理本科,负责人回应:“实属无奈之举,报考护理专业的学生屈指可数,每年都招不满。”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本科批次也时常面临报考人数不足的情况,只能通过“征集志愿”来补录。中山大学甚至将护理学纳入“提前批”,提前锁定生源。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一位本科生告诉记者:“不少人是为了能上北大才选择护理专业,因为录取分数相对较低,但不少人入学后都想转专业。”

与高校护理学本科招生遇冷不同,专科院校护理专业却“爆满”。2022年,广西省某专科院校护理系招生278人,咨询开放当日便有2600名意向学生。在社交媒体,护理学被列为“低分女孩最适合的专业”。可见在公众心中,护理学是一种难度较低的初级学科,甚至不需要本科以上学历,这使得我国护理专业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护理人才的缺口,正缺在中高端。”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韩世范介绍,我国每年护理专业毕业生近80万,其中本科6万~8万,专科、中专各占35万。2021年我国注册护士中研究生仅占0.3%,本科占30.1%,近七成是专科及以下学历。

一般情况下,两类专业会被列为“国控专业”,一类是开设专业高校数量多,市场趋于饱和;一类是涉及国家安全或生命健康等特殊行业,专业性强,办学需要满足一定条件。韩世范指出,护理专业的困境既受历史影响,也与公众固有观念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医疗资源稀缺,中专为主的护理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护理人才。“当时相当优秀的人才能考护理中专,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当前医院护士的主力军。”1980年我国恢复大专层次护理教育,1984年护理本科开始招生,1999年高考扩招,护理本科逐渐普及,可见护理学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另外,“不需要高学历”“没有技术含量”“工作琐碎辛苦”等对护理工作的刻板印象,是许多家长和考生不愿报考的原因。护理人才缺失和教育质量不一,不仅给各层次学生带来迷茫、焦虑,还限制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到了该被重视的时候。”韩世范认为,国家将护理学纳入“国控专业”,通过提高专业办学门槛,进一步控制办学规模、规范办学质量,可有效引导护理教育改善困境。他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加深,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尤其是老年护理人才、疾病康复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多,亟需一批高质量、更专业的护理人才。未来,护理学专业应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各层次人才均衡发展。韩世范建议,在国家管控下,提升高校护理人才质量和层次,差异化培育。但鼓励培养高端护理人才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普通护理人才,可以开展面向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加强紧缺专业护理培训。在今年护士节前夕,国家卫健委特别强调,将开展护士服务能力培训行动,重点加强老年、儿科、重症、急诊、传染病、康复护理等紧缺急需专业的护士培训。

正视护理人才职业价值。韩世范称,要真正解决护理学困境,还需出台具体措施,改善护士就业环境及待遇,保障护士合法权益,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关注护士身心健康。比如,推动医院改善护理岗位绩效考核、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进一步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让社会看到护理专业的价值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