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帮留守儿童走出心理困境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闫春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利刚

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1~2023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的涉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中,被告人为留守儿童的案件共1835件,占比达22.94%。其中,家庭监护缺失等突出问题,引发社会普遍关注。不久前,北京大学发表的一项对396名6岁以下留守儿童及其看护者的研究发现,72.7%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打屁股、谩骂等暴力管教。

很多心理问题未被识别

张梅在四川成都一所初中教书,她告诉记者,近期自己所带班级转来一位学生刘鹏(化名)。此前,他一直和爷爷在农村生活,处于“放养”状态,最近才搬来成都和父母一起生活。“他属于‘问题学生’,经常迟到或旷课,大多数上课时间都在睡觉。很多同学觉得他很敏感,会因一些小事和他人起冲突,有时还在教室砸东西,很多同学觉得他很凶。”在一次家长会上,张梅从刘鹏母亲处了解到,刘鹏在家总拿着手机玩游戏,也不和父母交流。“感觉这类学生心理上很封闭,较难融入班级生活,需要老师特别关注和引导。”张梅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闫春梅近期遇到这样一位患者。小雨(化名)是来自贵州山区的一名12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他从小在爷爷身边长大。今年,父母在贵阳市工作稳定下来,就把小雨接到身边。但小雨来到城里后特别害怕上学,也不愿意跟其他人交流,甚至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自己无法适应新学校,强烈要求回老家。父母担心其心理状态,带他找到闫春梅就诊。闫春梅表示,小雨存在明显的社交恐惧和行为退缩。“实际上,临床上能见到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病例很少,像小雨这样能得到帮助的孩子凤毛麟角。”闫春梅表示,相关数据暴露出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根本没被识别出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利刚认为,留守儿童典型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孤独感与社交问题。留守儿童可能因缺少父母陪伴而感到孤独、被忽略,导致在社交中表现出退缩和封闭的行为特点,无法融入集体。二是容易出现自卑感。长期的自我质疑和与同龄人比较,可能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三是手机依赖。这些孩子常常通过网络来“补偿”现实中遭遇的挫折,逃避现实的社会交往。但网络的补偿性满足不可持续,会导致孩子与真实世界越来越疏离,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其在社会中更易遭遇失败,更难适应环境。

闫春梅补充道,留守儿童常在面对困难时感到无助,导致他们可能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消极逃避行为。

“不知道跟谁说”是问题起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家庭监护缺失是绕不开的一环。2023年,国家统计局等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留守儿童达6693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4177万人。农村留守儿童中,54.4%与父母中的一方一起居住,27.1%父母均不在家、与祖父母一起居住,5.6%与其他成年人一起居住。此外,还有12.9%单独留守或与其他儿童一起居住,他们的安全、健康、生活和学习状况令人堪忧。

家庭监护缺失的背后,留守儿童更多地面临关爱和教育的缺失。北京大学在《英国医学委员会·公共卫生》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纳入河北、河南、江西、贵州和四川396名6岁以下留守儿童及其看护者,发现约1/3留守儿童看护者有抑郁症状;59.3%看护者曾对孩子大吼大叫,并使用“愚蠢”“懒惰”等攻击性词语;60.4%看护者使用打屁股、掌掴、拧耳朵等体罚措施。

王利刚在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有一种典型的心理困境“我不知道该跟谁说”。父母的缺席使家庭情感支持不足,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出现焦虑、自卑、被边缘化等心理行为问题。如果无法被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负担日积月累,可能导致他们适应社会困难。在家庭外,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往往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其实,很多孩子的诉求只是有人能陪他说说话。”王利刚说。

闫春梅说,在很多地区,看护者还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另一个极端是,部分看护者溺爱孩子,包揽其吃饭、穿衣、整理物品等,导致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弱,难以融入新环境。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长期积累,不利于健康成长。此外,很多留守儿童还面临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部分留守儿童一方面与同龄人承受着同样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还可能需要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家人的责任。

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当前,很多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还没发展到需要就医的程度,只是缺乏支持。”王利刚表示。近年来,有关部门逐年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支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关爱帮扶等工作。河北省近期启动“深化拓展爱心爸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志愿服务三年行动”;贵州17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未来三年将实施精神素养提升、监护提质、精准帮扶等工作任务。但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社会工程,涉及面广,应统筹调配各方力量,把关爱落到实处。

两位专家表示,当务之急应做好两件事:一是普及健康教育,让更多家长或看护者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有能力识别心理异常情况。闫春梅提醒可通过几种方法识别孩子心理异常情况。第一,对孩子的状态纵向比较,即孩子之前什么状态,到了新学校或新环境有什么变化。如果孩子从外向变成内向、从主动学习变成被动学习、从正常作息变成黑白颠倒、从不摸手机变成手机离不了手等,都提示可能遇到了问题。第二,和同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和别人玩到一起,具不具备社交技能。如果孩子经常被欺负、霸凌,或出现欺负他人的情况,要特别关注。第三,重视孩子的身体信号。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出现害怕、头疼、肚子疼、心慌难受等身体症状,就医检查又查不出病因,要考虑是否为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表现。

同时,父母或其他看护者要有责任意识,认识到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外出打工的家长应定期保持与孩子联系,及时掌握其情况,交流时可多聆听其校园生活,也可从吃饭、睡觉等生活琐事聊起,多问问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家长也可多跟老师沟通孩子情况。需注意,无论是家长或看护者都切忌体罚,其他惩罚也要适度。体罚是一种最无力的惩罚方法,既伤害孩子,也难以让他们真正知晓惩罚的意义,建议少指责、多陪伴、多正向示范。

二是将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细化落地,建议先对拟开展关爱项目的地区进行调研,将关爱行动落地到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此外,建议学校多组织一些面对面团体活动,让孩子们参与真实的社会交往,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