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全民健康管理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 周生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欧启水
本报记者 李珍玉
近日,福建、天津等地医院推出“无陪护病房”,家属不需要再为住院患者雇护工,医院内部护理人员会全权负责照护工作,不仅服务更专业,而且费用可医保报销,受到广泛赞许和欢迎。
“我要表扬一下福建!敢出政策,时刻为老百姓着想!”福建一位患者家属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了家人的住院经历:“前两天我岳父住院,需要人护理,医院全程没让我们花钱请护工,都是护士和护理员在做这些事。相比每天300多元的护工费,医院每天只收几十块钱护理费,真的很便宜!”天津一名网友也发文表示:“天津医院也实行了无陪护病房,护理费一天只收60元。”目前,山东、河南等地部分医院也推出“无陪护病房”。
福建是我国最先开展“无陪护病房”的省份。三明市是第一个尝试这项措施的城市,取得经验后,逐渐在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推开。2024年1月起,“无陪护病房”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福建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并延伸至二级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省级试点医院之一,副院长欧启水告诉记者,该院于2023年8月开始先后在创伤骨科、消化内科和泌尿外科试点“无陪护”病房,每个病房约有12位护理员,陪护内容包括进食、服药、洗漱、擦身、翻身、拍背、排痰、二便照护、防压疮护理、床铺整理等。
欧启水表示,以前患者住院,家属到外面的公司找护工,大都是游兵散将,收费高且护理能力参差不齐,与护士配合度较低。目前在“无陪护病房”试点措施下,通过统招分签的方式,由第三方护理服务公司派遣护理员,经医院审核准入条件,将护理员纳入各病区的管理体系中。护理员接受第三方公司和医院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实施双重管理。“无陪护”服务模式不仅减轻了家属的照顾负担,也提升了病区的医疗质量,更赢得了患者、同行和主管部门的认可。欧启水介绍,试点病区今年4月患者满意度达到97.5%;9个月以来,护理员们获得了4面锦旗和120余封感谢信,各兄弟医院参观学习13次;今年护士节期间,该院还把相关经验向全省作了介绍。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全民健康管理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生来指出,一直以来,因为护士短缺,医院只能顾及医疗护理,逐渐舍弃了生活护理。为避免交叉感染,家属不能长期陪护,医院只能聘请第三方护理公司,就出现了最早的护工。近年来,护工市场乱象频出,甚至引发意外伤害。“现在倡导无陪护病房是对的,是在护理服务回归基础上的创新。”
“无陪护病房”是个系统工程。欧启水说,福建的成功开展得益于省内政策的方向指引,省财政厅、医保局、卫健委、人社厅等多部门大力统筹支持,医院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专款专用,协调多部门联合推进。现实中,其落实起来存在两个难点:一是护理员人力资源不够,队伍不稳定,需要不断培训;二是护理员服务成本与收费标准差距较大。
周生来指出,目前护理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建议扩大卫生技术院校护理专业招生和培养,完善职业发展通道,护理员做一段时间基础工作后,经考核可转为护士;提高护理人员待遇,提升队伍稳定性。此外,除了标准化培训,护理员要更加关注患者个性化心理和生理需求。
周生来认为,实施“第三方派遣护理员+医院管理+医保部分负担”的做法,只是变相解决护士短缺、工资待遇低的权宜之计,还要思考如何保障“无陪护病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欧启水坦言,目前试点病区的运营基本保持盈亏平衡,是因为护理员公司为抢占市场此前的中标价格较低,但新一轮招标价格可能提升,进而导致医院运营成本增加。他建议,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或适当提高护理服务定价,提高各大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