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生育能帮女性防病

受访专家: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   陈春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赵  栋

本报记者  张冕

近两年“生育损伤”频繁成为热门话题,导致不少育龄女性“恐育”。实际上,孕育是一场艰辛但又华丽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要经历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既有初为人母的欣喜,也有产后抑郁的风险;既有分娩损伤造成的生活尴尬,也有激素改变带来的健康获益。对于孕育,我们不能忽视其损伤,但更多地要去关注生育带来的正向价值,并帮助女性做好围产期的健康管理。

生育能防治很多妇科病

不少婚后女性一听到“催生”,就打心底里抗拒。面对未知的孕育过程,女性会有分娩疼痛、身材走形和育儿压力等方面担忧,从而选择推迟生育或不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赵栋呼吁,女性要科学看待生育,因为从医学角度来看,怀孕分娩不仅有助“治病”,还能降低生殖系统疾病风险。

对于经常痛经的女性,家里老人常劝说:“生个孩子就好了!”这句话可能令人反感,但“话糙理不糙”。“有些女性生了孩子,真的就不痛经了。”赵栋解释说,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部分原发性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怀孕可改善子宫过度屈曲,胎儿分娩可使狭窄的子宫颈管得到扩张。这样的女性生孩子后就可能发现不痛经了,不过也有部分女性生完孩子没有改变。

生育可减少子宫肌瘤、巧克力囊肿的发生几率。子宫肌瘤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的良性肿瘤,女性未生育前,体内雌激素水平一直比较高,子宫肌瘤风险也较高。在整个孕期,子宫肌瘤会随着雌激素上升而增大,但生完孩子后会随着激素水平下降,恢复至正常大小,甚至比孕前还小。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尤其在30岁左右未生育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当怀孕时,月经停止,囊肿没有经血供应,就会萎缩变小,阻止了囊肿随着月经周期而增大。整体来看,生育过的女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发生率会相对降低。

另有研究表明,女性一次完整的孕育过程,能增加10年的免疫力,而这免疫力主要针对的是妇科肿瘤。赵栋说,怀孕期间,月经不来潮,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会暂时停止“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的周期过程,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等发生的几率也相应地减少。怀孕还让女性体内产生一种抵抗卵巢癌的抗体,有效地阻止卵巢癌发生。怀孕的次数越多,防癌效果越显著。牛津大学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生育一个孩子的女性比不生育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风险降低20%,这种风险会随着每生育一个孩子而降低8%。澳大利亚研究发现,如果女性20~30岁生育第一胎,与40岁及以后生育第一胎或不生育的女性相比,患乳腺癌的风险低约30%。赵栋说,这是因为女性怀孕和分娩过程中,体内激素变化可以对乳腺细胞产生影响,促使它们成熟,减少了雌激素暴露时间,从而减少了患乳腺癌的风险。

民间有“一孕傻三年”的说法,可实际上,生过孩子的女性可能更聪明。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陈春玲指出,孕期激素水平变化,会使女性脑部结构发生微妙改变,更具母性特质。这种改变并不代表记忆力等大脑功能下降,反而会使她们大脑中的能量更充沛,为日后当妈妈所要面临的挑战做好准备。澳大利亚等国的科学家也发现,怀孕非但不会让女性变笨,还会让她们更聪明,提高终身认知能力。所谓的“孕傻”,更多是一种心理暗示,还有很多女性在孕期和产后,长期焦虑、精神紧张、睡眠质量差,都可能影响记忆力。但当逐渐适应母亲角色后,“孕傻”症状就会改善或消失。

生育损伤也要重视

生育后,不少女性感觉老得更快了,于是有了“生个娃老三岁”的说法。陈春玲解释,这是因为人在内外压力下,生物学年龄会迅速增长,比如突发意外、重病或手术等变故,怀孕这样的重大生活改变也是如此。孕育生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十月怀胎和数月哺乳的时间里,女性还要经历很多看不见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更多表现在身材管理和生活质量上,比如怀孕后子宫增大导致身材变形、坐卧难安,有时会让孕产妇既尴尬又无奈。

在孕早期,孕妇的消化道反应会很明显,这是因为雌激素和孕酮等激素增加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会出现食欲差、恶心、呕吐、便秘等问题。陈春玲表示,这只是短暂的孕期表现,这种反应会随着分娩后,逐渐恢复正常,还可通过合理膳食,减轻这种不适感。

很多妈妈抱怨,生完孩子后肚皮收不回去了,这多是腹直肌分离惹的祸。陈春玲指出,女性怀孕后,为容纳逐渐增大的子宫,腹部原本平行且互相连接的左右两块腹直肌逐渐分离。尤其怀孕6个月后,腹直肌分离超过一定限度时,皮肤弹性纤维会发生断裂,腹直肌腱不同程度分离,导致产后腰背疼痛,甚至胃下垂等脏器移位。

子宫和腹部膨隆还会带来妈妈们的专属勋章“妊娠纹”,通常会在孕期5~6个月时开始看到妊娠纹,分布在腹部、臀部、胸部、背部。“不过,妊娠纹可防可控。”陈春玲说,合理控制好孕期体重,不让自己和宝宝超重,注意腹部皮肤护理,适当进行腹直肌锻炼,不仅可以修复腹直肌分离问题,也能减少妊娠纹的产生。

生育后,一些女性可能会出现产后漏尿、子宫脱垂、性功能障碍等问题。“这其实是盆底肌受损导致的,盆底肌就像弹簧床,承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紧缩度等。在整个孕期,盆底肌承载的压力与日俱增,渐渐变得松弛。”陈春玲指出,并非所有产后妈妈都会发生盆底肌功能障碍,据统计,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除了怀孕、分娩等原因以外,长期便秘、提过重物品、肥胖等因素也会一定程度上损伤盆底肌。因此,孕期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可帮助减少损伤发生。

相比生育带来的身体变化,更应当关注孕产妇的心理状态。研究表明,约60%女性在孕期和产后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激素变化、角色转变、育儿疲惫、焦虑、家庭关系棘手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都会大幅增加抑郁风险。因此,无论产妇本人,还是家人、医生,都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做好孕期和产后评估和预防,及早干预。

调整心态,正视生育影响

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的降临,着实给妈妈们带来了很多改变。陈春玲表示,女性生育后的种种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生育既不可能“无痕”,也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做好产前准备、孕期管理和产后调理,生育带给女性的是利大于弊。

调整心态。孕妇应坦然接受怀孕带来的生理改变,理解孕产期身体变化是暂时的,并将变化控制在最优范围内。当情绪波动时,可尝试自我调节,多和亲友沟通。

少食多餐。孕早期呕吐严重的女性,可少食多餐,不要吃完就躺下或久坐。同时,要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新鲜果蔬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防止便秘。

坚持运动。孕期可经常散步,或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练习瑜伽或游泳,有助减压、舒缓情绪。不要久坐,孕妇工作时每半个小时起身活动一下,有助于减轻腰腹压力。

控制体重。较瘦的女性怀孕前3个月体重增加2~3公斤为宜,孕中、后期每周增加0.25~0.5公斤,整个孕期体重增长的最佳范围是12.5~18公斤。孕前偏胖的女性,孕期体重增长不宜超过12.5公斤。建议女性孕期保持适宜体重,适当进行下肢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久站和长时间走路,有助降低静脉曲张的发生率。

衣着宽松。随着孕周增大,孕妇体重增加,同时可能出现四肢水肿,建议穿着宽松纯棉的衣服,不要穿过紧的衣裤。建议孕期和哺乳期应分阶段更换合适的文胸,以防乳房下垂,哺乳期间做好乳房护理。

产后恢复。产后42天,女性可到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并在理疗师指导下进行盆底肌修复、子宫复原。居家期间,也可通过练习凯格尔运动,修复受损的器官。产后6个月内是体形恢复的关键期,产后6周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考虑减肥计划,产后2个月可逐步通过运动、改善饮食结构等控制体重。

学习育儿。如果因不知道如何育儿而感到焦虑,新手妈妈们可以参加科普讲座、妈妈群、互助小组等,学习育儿经验。遇到育儿难题,要多跟身边同龄人或长辈沟通,主动求助专业人士,不要自己独自消化。

家人关注。家人是孕产妇最大的依靠,要理解其情绪变化,多承担照顾宝宝的工作,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比如,新加坡就设有“好爸爸中心”,全程为爸爸们提供育儿指导,帮助妈妈们分担育儿压力。产妇也要学会接纳自己,心烦意乱时可向家人倾诉真实感受,获得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