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遭遇歧视让人老得快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 袁勇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 庞宇

本报记者 张健

很多人都有过被歧视的经历:说话遭人冷嘲热讽,身高、身材被人指指点点,因性别或职业被人看不起……这些司空见惯的身材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等在人们的心里留下许多微型伤口,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伤害身心健康。近日,美国纽约大学全球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大脑、行为和免疫健康》上刊文称,经历歧视可能加速衰老;因种族、性别、体重或残疾等原因遭歧视的人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更易患上心脏病、高血压和抑郁症。

歧视让人老得更快

上述研究纳入近2000名美国成年人的血液样本,评估其生物衰老速度,并给参与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在以下三种歧视方面的经历。一是日常歧视,即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不严重的歧视行为,比如被不礼貌对待、获得服务比他人差等;二是重大歧视,指严重的歧视行为,比如受到威胁、被骚扰等;三是职场歧视,包括被不公正对待、职业发展受阻等,比如不公平地被分配到别人不愿意做的岗位,上司开涉及种族、民族或黄色笑话等。

结果发现,与遭受较少歧视的人相比,遭受更多歧视的人从生物学上来看衰老得更快;日常歧视和重大歧视与生物衰老显著相关,职场歧视的影响相对较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庞宇表示,歧视是指以不平等的眼光对待某些特定群体或个体,表现为对他人使用歧视性语言、排斥性行为、暴力等。现实生活中,因相貌身材、疾病、性别、地域、种族、年龄、学历等因素而遭遇歧视的事情并不少见。“很多遭遇歧视的人身心备受折磨,可能别人的一句话就会让他们彻夜难眠。”庞宇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房先生(化名)在北京某研究所工作,虽然学历是硕士,但在博士、博士后一抓一大把的研究所很不起眼。他在职称晋升中屡屡受挫,经多方打听才被告知是因为“学历太低”。房先生很看重职称,对此耿耿于怀,之后开始失眠,常常夜里醒来再也无法入睡,对工作、爱好逐渐丧失兴趣,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最终找到庞宇求助。治疗时,庞宇发现房先生还有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过低等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后,房先生慢慢打开心结,但几年后,他又遇到新的心理危机。当时,他已娶妻生子,迈入人生新阶段,但由于是“外地人”,在与“本地人”妻子及其家人相处时,总被揶揄和歧视出身,这使两人出现婚姻危机,家庭矛盾变得尖锐。“这位患者的压力来源都与个人感知到的歧视有关,而这种感知确实会影响身心健康。”庞宇说。

越在意,伤害越大

“遭遇歧视可能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袁勇贵表示,经历歧视可能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些负面情绪还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造成血压升高等一系列亚临床疾病和慢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在乎他人评价的人,所遭受的健康损害越大。

在庞宇看来,歧视可能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加速衰老。根据社会压力理论,感知到的歧视是一种压力源。在生理层面,经历歧视对人体来说属于一种应激事件,尤其是重大歧视更属于一种急性应激事件,与失业、丧偶等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给人造成的影响类似。个人在受到应激刺激后,交感神经系统会向肾上腺发出信号,从而释放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改变消化系统活动、升高血糖等。如果人经常或长期遭受歧视,就可能处于慢性应激状态,进而打破机体内在免疫平衡,长此以往引发各方面的病理损伤,加速身体衰老。另一方面,若长期遭受歧视,容易陷入压抑情绪,而负面情绪郁结于心容易使人失眠。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修复过程,可以帮人们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长期失眠也会加速衰老。

在心理层面,歧视是一种主观认识。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一旦认为他人对自己有歧视行为,就容易产生戒备、敌对情绪,进而引发社交恐惧等问题,导致人际交流障碍。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出现社交障碍,又得不到家人或社会支持,就会导致社会隔离、孤独、抑郁、物质滥用等问题。有研究表明,被歧视经历的积累与心理问题风险增加有关。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女性积累的被歧视经历越多,报告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越高。长期被歧视还易导致自我认同感低,往往会陷入“为什么总是我被歧视、被看不起?就是因为我个子矮/太胖了/不漂亮……”等情境中,导致自信心不足,进而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动力不足,倾向于封闭自己。

还有研究指出,遭遇歧视的人可能面临更多健康风险。一项纳入9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随着被歧视经历增加,人们更易出现饮酒等不健康行为。美国纽约大学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也发现,遭遇歧视的人更容易出现吸烟、肥胖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加速衰老。

客观面对负面评价

歧视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且形式多样,每个人都难免遭遇不同角度的歧视。两位受访专家表示,社会和个人都应采取积极措施,营造平等、和谐、多元的社会氛围,这对促进健康公平非常重要。

政府加强教育和宣传。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包容、尊重等价值观,增强大众平等、公正、理解的观念。同时积极推广多元文化,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可以使人们更理解、尊重和欣赏不同的个体或群体。

各个群体或组织加强交流互动。各个行业协会、学会等可多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不同群体间的互动交流,帮助打破彼此间对立的心理闭环,以消除歧视行为的基础。企业可举办以员工需求为中心的团建活动,从工作归属感需求、被尊重需求、实现自我发展需求等多方面来策划活动内容,加强职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个人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第一,个人要建立客观而坚定的自我标准。当心中有一杆秤,就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也不容易受伤。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面对他人恶意评价时,一方面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稳定情绪;另一方面,平时可多读一些心理学书籍,学习一些应对技巧,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和反击歧视。第二,当遭遇歧视时,可通过一些方法合理正当地维护自身权利。比如在餐厅受到服务人员恶劣对待,可直接向服务员表达不满,或者向更高级别职员以及相关机构投诉;当遭遇就业歧视时,可以向劳动仲裁部门提出申诉,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第三,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可通过跑步、骑自行车等运动来发泄负面情绪,帮助自己调整好心态。同时还可以积极寻求亲友的支持,比如多和亲朋好友聚会、聊天等,转移注意力、纾解不良情绪。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以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持续失眠超1个月;坐立不安、情绪低落,甚至有时潸然泪下,且通过运动等方式不能自我调节;出现心慌、心悸、头痛等躯体不适,且去医院检查找不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