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缪国斌
本报特约记者 莫 鹏
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防御疾病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缪国斌就此梳理了心脑血管的“十怕”,供读者参考避免。
1.怕压力猛。工作生活长期压力过大,身体会处于紧张状态,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管壁受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对策:学会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方式,定期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确保每天有7~8小时高质量睡眠。如果自我调整后仍无法缓解压力,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2.怕温差大。冬天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研究发现,气温每降1℃,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当气温降到12℃以下,就该绷紧预防心脑血管病发作这根弦了。夏天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很多人长时间身处空调温度过低的室内,乍一出门到高温环境中,可能引发心肌缺血,甚至触发急性心梗。
对策:心脑血管病患者冬天外出前,要穿上暖和的大衣,系上围巾、戴好帽子和手套。夏天不要吃太多冰棍、大口猛灌冷饮、冲冷水澡,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3.怕性子急。研究发现,爱发火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比其他人高19%。性子急的人通常压力较大,且容易发火,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进而点燃心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
对策:急脾气的人应时常提醒自己,做事三思而后行,遇事摆正心态,学学种花、养鱼、书画等,以陶冶性情。
4.怕吃太咸。高盐饮食会使水分滞留在体内,增加血容量,导致血压升高。血压长期过高会损伤血管,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
对策:控制每天盐摄入量,最好不超过5克;除三餐外,还要少吃腌制食品、高盐零食和加工食品;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如香蕉、土豆、番茄等,有助平衡体内钠钾平衡。
5.怕喝太多。中国的酒文化盛行,总觉得喝点酒能拉近关系、活跃气氛,但酒精不仅会导致酒精性心肌病、高血压,更会造成心梗、脑梗等问题。
对策:为了心脑血管健康,最好尽早戒酒,如果一定要喝,最好不要空腹饮酒,喝酒前吃点高脂肪、高蛋白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成年人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要超过15克(相当于1瓶450毫升啤酒或一小杯红酒),尽量选择低度酒,饮酒时要多喝水。
6.怕吃太饱。吃得太多会占用消化系统资源,减少有效循环血容量。如果吃得油腻,大量甘油三酯进入血液,会使血细胞和血管功能下降,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大增。而且,吃太多富含脂肪的食物,会诱发急性胰腺炎,造成心脏骤停。
对策:避免暴饮暴食,吃饭八分饱,少吃肥肉、油炸食品等,多吃果蔬、鱼类、全谷物。
7.怕睡不好。长期失眠会使心脏病风险增加45%,入睡困难的人风险增加30%。
对策:如果有睡眠问题,不要随便吃安眠药,应咨询医生,从寝具、环境、心理、药物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彻底解决失眠问题。
8.怕用蛮力。人从静态突然发力,血压会瞬间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发现,24%的人在心脑血管病发病前1小时内做过重体力劳动。
对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做事要慢,不要突然变换体位,选择和缓的有氧运动。
9.怕用力便。便秘患者排便时,通常会用力过大,引起腹压和血压一起升高,同时心率加快,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因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甚至发展为心梗。
对策:有便秘问题的人,应养成每天清晨排便的习惯;多吃含粗纤维的粮食和蔬菜、瓜果、豆类,每天至少饮水1500毫升。
10.怕不体检。许多心脑血管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如果不定期检查,很难及时发现。忽视体检可能导致病情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对策:每年体检,掌握身体各项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