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 吕沛宛
本报记者 施婕
脏腑受寒邪侵袭,会影响局部气血,从而使人患病。“寒邪最常见的特征包括寒冷、凝滞、收引(收缩和牵引),无论伤及哪个脏腑,其主要症状都离不开畏寒、怕冷和经脉拘紧。同时,由于各脏腑属性不同,当它们与寒邪交锋时,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尽相同。”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吕沛宛说,不同脏腑受寒后会有对应的典型症状。
肾有寒,全身怕冷。肾为先天之本,是元阴元阳聚集的地方。寒伤阳,肾阳被削弱后,原动力不足,导致全身都处在一种畏寒状态。这种表现在下肢尤为明显,容易出现双脚冰凉、腰膝冷痛等症状。肾属水,心属火,水生木,木生火,肾阳的强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当肾阳不足时,其生木、生火之力匮乏,且水克火,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寒者温之,可服用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平时饮食应以热性益肾食物为主,多吃海参、牛羊肉等,不吃寒凉食物。
肺有寒,遇冷即咳。中医认为,肺不喜寒,肺寒的人稍食生冷或偶吹凉风,立刻就会咳嗽,还特别容易感冒。另外,肺主皮毛,当皮肤、毛孔受寒,毛孔闭塞,肺通调水道的能力就会变差,水液代谢出现异常,容易咳稀冷痰。肺寒者宜疏风散寒,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具有温肺散寒效果的中药,如小青龙汤、理中汤加减等;日常可用艾灸灸背部的肺俞穴(在第3胸椎棘突下,脊柱旁开1.5寸处)和身柱穴(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以温肺化饮。
脾有寒,消化不佳。脾不喜湿,寒则会加速湿气的形成,寒湿困脾后,脾阳气虚损,导致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下降,因此常出现胃口不好、肚子胀痛、拉肚子等消化系统症状,尤其在遇冷后会加重。脾寒忌食生冷,建议不吃冷饮、不喝生水。中药方剂附子理中汤可温补脾肾,起到调理脾胃虚寒的效果,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另外,按摩阴陵泉穴(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和足三里穴(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处)对脾胃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艾灸关元穴(脐中下3寸)对补脾阳有不错的效果。
肝有寒,腹部隐痛。中医认为,肝主筋(包括韧带和肌肉等),筋脉遇寒收引凝滞后,气血不畅,紧张度增高,形成寒凝肝脉。因此肝寒者最常出现腹股沟、小腹等肝经循经处疼痛,手脚等筋脉端点处也常因紧绷而不够灵活,还会因肝阳不足容易惊醒多梦、担心受怕。肝有寒者,需在远离寒凉饮食的同时温阳散寒、行气止痛,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暖肝煎。方剂中的肉桂、生姜等能温阳散寒、补益肝肾,当归、枸杞等能养血活血兼散寒,服用此药可缓解寒邪引起的腹痛、关节痛。
心有寒,提不起劲。心属火、属阳,最怕水和寒,若受寒邪侵袭,火烧不旺,会导致心中阳气不足,温煦血脉功能下降,最终全身火力不足。心脏受寒后,轻微时会慵懒不想动,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严重时,整个心脏都处于收紧状态,导致心痛彻背;更严重的可能引起心肌梗死。心脏受寒者首先应温阳补虚固元气,可通过艾灸膏肓穴(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心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处)、关元穴,达到振奋阳气、补益虚损的效果。元气充沛后,心脏就不容易受寒了。其次,中药方剂瓜蒌薤(音xiè)白白酒汤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的功效,对胸部闷痛、咳喘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桂枝甘草汤能补助心阳、生阳化气,有助于改善心阳虚导致的心悸心慌,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外,常吃松子和大蒜可宽胸理气、温通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