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新疆海鲜撬动产业格局

受访专家:乌鲁木齐营养师协会会长、新疆国民营养与食品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继勇

本报记者 田雨汀

说起新疆,人们总是想到山河壮丽的美景和四季飘香的水果,而如今,“新疆海鲜”的名字正在成为它的一张新名片。据报道,作为新疆最大的“盐碱水还原海水海鲜智能养殖基地”,阿图什市哈拉峻乡基地将在今年9月实现海产品量产上市,预计年产量达130吨。届时,新疆海鲜将被端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去年9月,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养殖的三倍体虹鳟上市,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今年5月,新疆海鲜再添新品种,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特产三门青蟹苗被引入新疆阿拉尔市后,已适应当地生活,并开始自主觅食。此外,南美白对虾、澳洲淡水龙虾、三文鱼、螃蟹等海鲜在新疆均有养殖,并已销往全国市场及日本、俄罗斯、东南亚各国。据相关企业统计,2021年至2023年8月,新疆出口备案水产品企业累计销售9773吨、货值5.6亿元,其中,出口1291吨、货值5475万元。新疆海鲜产业已带动30多万农民就业,每年增收超50亿元,为新疆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为何要在内陆模拟海洋环境养海鲜?乌鲁木齐营养师协会会长、新疆国民营养与食品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马继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淡水鱼和海鱼存在营养、口感等方面的差异。营养方面,两者所含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没有明显差别,但海鱼的脂肪含量略高于淡水鱼,且大多为EPA、DHA等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尤为有益;海鱼中的钙、锌、硒及维生素A、维生素D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明显高于淡水鱼。口感方面,海鱼通常更鲜美、肉质紧致,淡水鱼则更细腻和清淡。

在内陆地区发展海鲜产业,有助于为人们提供更多元的海鲜消费选择,且能带动区域发展,可谓一举多得的好事。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找到了将淡水转换为人工海水的方法,进而培育出与海水养殖品质相似的海鲜,甚至肉质更为紧实、“甜味”相对突出。这是新疆科技工作者探索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也为内陆地区发展海鲜产业提供了新思路。

“新疆地区因其独特的地质历史和自然环境,具备发展人工海水养殖海鲜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上,新疆曾是一片广袤的海洋,遗留至今的盐碱地和盐湖水质与海水接近,为人工调配养殖用水提供了便利。不仅如此,天山山脉的冰川雪融水水质纯净、富含溶解氧,赋予了新疆地区养殖冷水鱼的优势。”马继勇说。

从产品本身来看,新疆海鲜具有更大的安全优势,因为人工海水可以精准控制水质,避免海洋环境污染对海鲜品质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远离海洋,新疆海鲜养殖几乎不受海平面上升、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加之封闭的内陆盆地特性,更使人工海水养殖获得了稳定的环境优势。

据马继勇介绍,在淡水中加入科学调配的微量元素和益生菌,就能模拟出类似海洋的养殖环境。这种创新养殖技术是对新疆自然资源的成功利用,也为应对土地盐碱化问题开拓了新路径。可以说,新疆海鲜养殖的成功,是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马继勇看来,新疆海鲜产业的发展,将会影响到整个海鲜市场的未来格局。首先,丰富国内市场供应。新疆海鲜的供应,能有效补充我国海鲜市场,特别是在传统海鲜生产旺季之外的时间,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海鲜供应,减少季节性和地域性波动,满足消费者全年对海鲜的需求。其次,增加市场良性竞争。新疆等内陆地区成功养殖海鲜,意味着未来海鲜供应可能将不再局限于沿海地带,市场参与者的增加,加剧了行业内竞争,进而促使海鲜供应商在价格、品质、品种多样性等方面展开竞争,以吸引消费者。第三,弥补核污水排海影响。日本核污水排放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新疆内陆养殖的海鲜,因远离海洋污染源,可作为安全、可靠的海鲜来源,有助于缓解消费者对海洋污染的忧虑,提供一个安心的消费选项。

新疆拥有4600余万亩适宜渔业养殖的水域,具有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禀赋,潜力被广泛看好。新疆正以“米东区南北白对虾”“尼克勒三文鱼”“博斯腾湖螃蟹”等水产新名片走向世界,而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