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本报特约记者 黄伊婷
华夏大地自古便是一片诗情洋溢的热土。无数先贤在晚年创作、诵读诗篇。东汉末年的曹操,53岁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展现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迈气概;唐代诗人刘禹锡,用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鼓励老友白居易莫因年老而灰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老人如果能以诗词为伴,也会收获以下几种好处。
抒发情感,缓解孤独。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减少、人际圈子变窄,认知和接受能力退化,容易因此产生被抛弃感,陷入孤独、抑郁中。现代身心医学理论认为,阅读可以帮助读者表达内心情感。与读其他作品相比,读诗更是与心灵深处的一种对话。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写下“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的诗句,以此感慨知音难遇。老年人吟诵此诗时,不仅能在共鸣中寻得一份慰藉,还能将胸中郁闷之气宣泄出来,有助消解孤独感。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所说:读诗的人更靠近幸福。
陶冶性情,收获启迪。读诗如品醇酒,唐诗之律,宋词之美,都令人回味无穷。老人可以在吟咏间品味其深邃哲理,获得启迪和指引。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自述晚年头戴鲜花,伴着乐曲推杯换盏的潇洒场景,读后令人忘忧。在这类诗句的引领下,老年人能与古人隔空对话,学习他们的乐观豁达。在唐代诗人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勾勒的宁静景色中,老年人能找寻到生活的雅趣。如果有兴致出门,老年人还可以效仿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不做计划地在周边漫游,累了就找地方休息,看天上的云自由变幻,悠然享受生命的每一个当下。
锻炼身体,增强记忆。长时间不进行脑力活动,会加快大脑老化,导致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逐步减退。读诗是一种积极的脑力活动,需不断地学习、记忆,可以激活大脑,有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使大脑保持灵活状态。尤其是在吟诵时,眼、口、鼻等器官协调运作,有助增加肺活量,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
增进交流,结识朋友。古人云,君子以文会友。老年人可以通过读诗这个爱好增进与旧友的关系,同时结交志趣相投的新朋友。老年人可以自组诗社,研读、讨论诗歌,一同沉浸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宋代林逋《山园小梅》,描写梅花疏疏落落,影子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香气飘散在月光下)的雅致之中,品味字句间流淌的千年情愫。创作时,他们可以相互启发,一起精心雕琢词句,细酌音律,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出自唐代卢延让 《苦吟》,描写为吟成一个字,常要捻断数根胡须,形容作诗时的苦思竭虑)的推敲中,加深彼此间心灵的契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出自清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序》)肖震宇建议,老年人吟诗时,最好伴随舒缓轻松的背景音乐,慢速、清晰、大声地朗读,不必过于纠结声韵格律,关键要深刻理解诗词内涵,让情感和意境相融合,甚至可适当加入一些肢体动作。
在诗歌主题的选择上,建议遵循“诗随心境,人择其适”的原则:遭遇丧亲之痛者,不妨以探讨人生哲理的诗篇慰藉心灵;情绪低沉或抑郁烦闷时,让自然与美食之诗带来一片宁静;中风康复者宜高吟激扬之作,以振作精神;高血压患者宜细品恬淡自然的山水诗,以求内心的平和与身体的舒泰。总而言之,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能放大诗歌的疗愈功能,从中获得更多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