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ICU探视可以适度放开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  杨  赓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蒋万威

本报记者  钟财芬

医院里有扇门常年紧闭:门内,医护人员时刻与死神争夺患者生命,监护仪的报警声时常响起;门外,家属来回踱步、反复张望,即便心急如焚,也只能对着冰冷的门无言等待。这扇门就是ICU的大门,患者一旦被推进去,哪怕咫尺之隔,家属也难见一面。

ICU,指重症监护病房或加强监护治疗病房,主要为生命垂危或有潜在风险的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集中了医院最危急的重症人员,如心跳呼吸骤停、多器官衰竭、急性中毒、严重感染等患者。一直以来,全球规范的ICU都采用封闭式管理,严格谢绝陪护、限制探视。因此,ICU大门被外界称为“医院最难进的门”。

这扇门,既想进又怕进

北京的张女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她的姑父因结直肠肿瘤术后出现并发症,从中日友好医院的普通病房转入ICU。“从姑父住进ICU,只有医生有事找我们,才能趁介绍病情时远远看一眼他。”张女士对ICU的严格管理印象深刻,从1楼到4楼的ICU要经过3道门:1楼和4楼都有保安值守,只有接到医生通知才会放行;4楼的ICU还单独设了一道门,由里面的医生控制开关。有的家属上了楼就干脆不下去,在ICU门口打地铺,有的即便在医院对面租了房子也不回去,就在楼上楼下守着,担心医生叫的时候自己不在。守在ICU门外的家属争相趴在门上朝里看,那有一个隐秘的小洞。“门上贴了防窥膜,从外面什么也看不见,但防窥膜的一角有一个指甲大小的洞,可能是之前被家属抠出来的。透过这个小洞只能看到ICU的走廊,但大家也抢着看,看医生进了哪间病房,是不是去抢救自己的家人。”张女士说,他们既想进这扇门,又怕进去,“因为进去可以看到家人,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出了危急情况。”

王女士的孩子28周早产,一出生便转院到了八一儿童医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救治。“完全不能探视,一般有事才打电话,把我们约到病区,只谈事,不让看孩子。”王女士告诉记者,那段时间赶上孩子的太姥姥不行了,想看孩子最后一眼。“我们求医生帮忙拍张照片,被拒绝了,说监控拍到会罚款。”王女士说,孩子住院的两个月里,她每天到医院送母乳,但从来没能见孩子一面,“医生说怕感染,一听是为了孩子好,我们只好忍着。”

感染风险是最大顾虑

“预防院内感染是ICU限制家属探视的主要原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杨赓解释,ICU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家属可能从外界带来各种细菌和病毒,探视时一旦感染患者,后果将非常严重。“感染一些常规的病原体,比如呼吸道病毒,正常人可能就是打喷嚏,但对ICU患者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杨赓表示,有些患者术后需要镇静、镇痛,对外界没有任何感知,家属来看,患者也感受不到,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对这类患者而言,探视显然没必要。加上医护人员很忙,要做手术、查房、抢救、护理、配药,家属来探视还要帮他们穿防护服、做手部清洁和消毒,可能顾不过来,只能限制探视。

但家属探视并非有害无益。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蒋万威表示,对于清醒的患者来说,在ICU全封闭环境下,家人不在眼前,整天听到机器监护的声音,经历惊心动魄的抢救场面,可能产生恐惧、淡漠或烦躁等情绪,导致不配合治疗、觉得有人要害自己、有攻击他人的倾向。临床上将此称为“谵妄状态”,也叫ICU综合征。研究显示,超过半数ICU住院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谵妄主要采用非药物治疗,最核心的方式是让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的生活节律,建立良好的沟通,转移注意力,而家属探视在这方面能起到很大帮助。

科学开放探视,让医疗更有温度

为了减少谵妄的发生率,蒋万威所在医院自2022年底开始采取灵活探视策略,将探视时间增加到每天3次、每次2小时,如果患者有需要,家属还可以在夜间留下陪护。“我们是骨科为主的医院,很多ICU患者刚刚做完手术,既往的谵妄发生率高达百分之五六十。采取灵活探视策略后,谵妄发生率降到约30%,同时减少了患者对镇痛、镇静药物的需求量。”蒋万威表示,家属探视还有两个好处:一是减轻医护人员的非医疗工作负担。清醒患者有喝水、吃饭、翻身等非紧急需求时,医护人员可能因手上有工作无法抽身,从而延时响应,容易引发误解,影响医患关系。家属在身边不仅能即时满足需求,还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二是提升家属对救治过程和护理方式的了解。由于ICU治疗费用高且不能随时探视,家属的焦急和不信任容易放大,网上偶尔还有一些质疑ICU救治力度的声音。如果家属探视时能看到救治的真实情况,就可以理解医护人员。此外,探视过程中家属还能学到一些重症患者护理技能,可以在患者转回普通病房或回家后,更快、更好地上手照顾。

“科学开放ICU能让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三方受益。”在蒋万威看来,“重点病人重点关注,特殊病人特殊处理”是科学开放的基本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划分好患者类型是关键,能探视和不宜探视的患者应分开安置。比如,颅脑开放性损伤患者感染风险高,就不适合频繁探视;八九十岁的老人谵妄发生率高,适度增加探视有助缓解孤独和恐惧感。

杨赓补充说,探视的时间段也应科学选择,上午是医护人员集中进行医疗工作的时段,探视可能影响正常治疗,可以考虑像北京安贞医院一样采取非完全探视策略,在下午选择一个时段开放探视;不适合开放的,可以避开隐私、忌讳的场景,拍摄视频,开启“云探视”;对于临终患者,不涉及有创治疗时,则可以备案,讨论是否能为家属开通探视的绿色通道。“在允许的情况下开放探视,能让医疗更有温度。但无论开放与否,核心都是为患者好。”杨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