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身体虚衰,清调为补

常文

编者按:疫情过后,人人都在寻找让自己更健康的方式。但疫情结束,不代表病毒消失了,而是疫情时起时伏,呈季节性发作,甚至开始面临一波又一波不同病毒的侵袭。身体还没彻底恢复就又可能被荼毒,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更要做好自身全面的健康管理。

很多人感觉自己的身体似乎跟之前相比变差了,感觉更易患感冒,体力也不如以前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错觉,而是的确存在的现象。乏力、呼吸困难、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味觉嗅觉异常……这些症状被统称为“长新冠”综合征,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后新冠综合征”,其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

新冠之后,心脏易“受伤”。研究发现,长期心脏异常可能继发于新冠病毒感染期间发生的心肌损伤,也可能因冠状动脉灌注受限或严重缺氧所致。

长期疲劳也是“长新冠”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大脑低代谢,可能与其发病有关。肌肉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导致疲劳感的产生,而心理和环境因素也可能与此有关。

不过,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大部分“长新冠”症状可在一年内得到改善。在这些症状中,大家需要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症状、呼吸系统相关症状以及有诱发急性发作风险的症状,比如出现明显胸闷、喘憋、心前区疼痛、头痛、眩晕等症状时,都应当及时就诊。

别拿衰弱当衰老,应及早预防

中医讲“扶正祛邪”,扶正为第一位,是治疗任何疾病的重中之重。身体素质好,抵抗力强,就能抵御各种邪气的侵袭;反之,身体素质差,抵抗力弱,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对于后者,现代医学称之为“衰弱”,中医则称之为“虚衰”。

衰弱是指一组由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易损性增加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是人体生理储备减少或多系统异常,外界较小的刺激即可引起负性临床事件的发生。衰弱早期阶段为一系列虚弱、步行缓慢、躯体活动能力下降的临床表现,病程进展至后期,会因精神状态及体力的持续下降而导致失能情况的发生。

衰老不等于衰弱。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衰老是人生的必然经历,衰弱则属于一种病理现象,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之一。衰弱不同于老龄化和残疾,可增加老年人骨折、失能、住院及死亡等不良健康结局风险。一项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上的研究表明,老年虚弱的出现可能导致心血管死亡风险不断增加。在随访15年间,老年人虚弱程度越重,发生心血管死亡风险就越高;出现虚弱的初期,发生心血管死亡风险就提高了80%,重度虚弱更是会将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5倍多。

衰弱症的认知与预防是老年人不可不知的事。衰弱症是以肌少症为基本特征的全身多系统构成的稳态网体系受损,导致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抗打击能力减退及应激后恢复能力下降的非特异性状态,也是最具临床意义的老年综合征。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11%~14.9%,80岁以上老人为20%~40%,90岁以上老年人高达30%~40%。

“五脏”虚衰,各有表现

现代医学对衰弱的认识与治疗均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有效的方法,中医学对此有丰富的认识。衰弱综合征属于中医学中“虚劳”“虚损”“衰老”及“六极(即六种劳伤虚损)”等范畴,该病病机为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病理性质以虚证为主,亦可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气阴两虚是衰弱综合征的核心病因,也是其主要临床证候。气阴两虚证表现为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小便黄大便秘、舌红少津、舌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调节来维持生命活动。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质状况发生变化,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抗病力和自我调节力衰退。人体的外在表现,源自于内在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在中医学里,五脏是统帅全身的核心,一旦出现问题,比如气血虚弱(也被称为“气血不足”),就会出各种问题。临床认定虚弱表现的几个症状,恰巧对应了中医五脏的虚衰。

1.脾气虚衰:体重下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脾胃功能强,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四肢也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脾气健运,肌肉、四肢就能得到充足营养,肌肉壮实,四肢活动有力;若脾失健运,出现运化功能障碍,肌肉、四肢的营养缺乏,必然导致肌肉瘦削,四肢软弱无力,甚则萎弱不用。

2.肺气虚衰:体力活动下降。肺主一身之气,是因为肺与宗气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宗气主要是由水谷的精气,与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上出喉咙。它的作用是推动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肺气既是营养人体的物质,也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动力。若肺气虚,则会出现少气、自汗和倦怠乏力等气虚的典型症状,有时也会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

3.心气虚衰:疲乏无力感、低体能。中医将心看作“君主之官”,认为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精力、意识、思维、情志和睡眠等机体活动的功能。心气虚衰,血脉不充,则心神失养,精神精力、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临床可见心中疲乏无力感明显、心前区刺痛感、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困倦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4.肾气虚衰:行走速度下降。肾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实,则骨骼强壮,运动捷健;若肾气虚衰,则骨软无力,运动迟缓。肾开窍于耳,肾气虚会导致听力下降,有的甚至影响正常生活质量。

5.肝气虚衰:活动不利、握力差。《黄帝内经》里说“肝主筋”“肝主身之筋膜”,又说“诸筋者皆会于节”,筋附着在骨头上,起到收缩肌肉、活动关节和固定的作用。肝的功能正常,则握力如常,若肝气虚衰,则握力下降,时常小腿抽搐。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之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主血脉,心之阳气可以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因此,心阳亏虚是心衰病的主要病机。

上述五种脏器虚衰疾病中,以心衰病较为多见,对人体的影响也最严重。心衰病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行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与西医学中的心力衰竭大致相对应。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病病死率仍居首位,现患人数3.3亿,其中心力衰竭890万;中国高血压调查显示,2012~2015年间,在3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较2000年增加了44%。

夏季应对虚衰,调补以清为要

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各地持续高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此时人体出汗多,而汗为心之液,心衰人群更要特别注意安度夏天。《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长夏胜冬”,指出夏季培补人体阳气,到冬季就能阻遏风寒邪气的侵袭。在调补身体的中药里,西洋参是非常适合夏季清补的佳品。

西洋参和人参在药效上相似,常被用作滋补品。西洋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不热也不燥,适用于那些不适合使用人参但又需要调补的人群。西洋参药性柔和,清补不上火,特别适合体弱虚衰、虚不受补的人。一些体虚、免疫力差、气阴两虚等需要进补却又怕上火的人,西洋参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西洋参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皂苷类、多糖类、有机酸类、甾醇类、黄酮类、聚乙炔、挥发油等,以及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其中人参皂苷和多糖含量最高,是西洋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以皂苷生物活性最强。研究显示,西洋参皂苷具有抗衰老功效,主要是通过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延缓神经细胞衰老,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和抗氧化作用等机制完成的。此外,氧自由基导致的氧化损伤可引起机体衰老、细胞癌变以及细胞或组织损伤。研究发现,西洋参多糖、皂苷等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应激能力。

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许多医家通过筛选发现,某些中药(单味或提取物)对慢性心衰有良好效果。为了验证西洋参对虚衰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近日组织开展了“西洋参蜂王浆口服液改善虚衰人群的随机对照人体试食研究(RCT)”。该研究以随机、空白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为临床虚衰前/虚衰的规范合理用药提供证据。西洋参性平,主心、肺、肾,据了解,西洋参蜂王浆口服液由西洋参、蜂王浆、五味子组合而成,对于气阴双虚等身体虚衰具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此次RCT试验,长期致力于西洋参相关保健产品研发、推广工作的“瑞草世家”第三代传承人孙偲喃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应对身体虚衰方面保健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中医药产品以其独特的改善作用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实践证明,RCT作为临床循证等级最高的研究试验,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临床功效验证,是一条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展望未来,面对后疫情时代和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系统研究中医药在身体虚衰方面的机制,将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