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运动场馆急救多不达标

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张一民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  苗常青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副教授  黄灵燕

本报记者   李珍玉   张 健   施  婕   虞  晔   牛雨蕾

6月30日,17岁羽毛球小将张志杰不幸猝死赛场一事,让人哀叹惋惜的同时,赛场应急救援预案和医疗保障的缺失也引发极大关注和讨论。不少人认为,当时赛场急救处置业余,延误了抢救生命的“黄金四分钟”。事实上,除重大赛事外,普通人运动猝死这几年也呈上升趋势。7月5日,浙江一名高中生打篮球时心脏骤停,一名初二学生跪地11分钟连续做心肺复苏,将其救活;5月31日,哈尔滨某大学大四学生同样在打篮球时倒地,但因救治不及时,现在仍处于昏迷状态。可见,运动场馆的急救设备是否充足,周围人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直接相关。为此,《生命时报》记者近日调查多家运动场馆,了解以上相关情况。

AED少得可怜,工作人员不会急救

7月初,《生命时报》记者陆续走访了北京、上海20余家公共体育场馆,包括经营性健身房、游泳馆、企业职工运动中心、大学运动馆、社区健身场等,涵盖羽毛球、网球、排球、篮球、搏击、游泳等多种运动场地。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运动场馆未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等专业急救设备,还有的没有急救人员看护,值班人员未接受过急救培训,有的甚至不认识AED。

“运动前做好充分热身,发生任何意外,自行承担全部责任。”这是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附近一家羽毛球馆内张贴的公告,这家开业10多年的运动馆,不仅没有AED,连最常见的创可贴都没有。朝阳区望京街道某体育馆内,记者巡视一周也没找到急救药箱和AED。询问后,工作人员才从一个柜子里翻出了两小瓶云南白药。

一些商业健身馆内,急救药物和人员配备情况较好。在北京朝阳区四惠街道某游泳馆、上海长宁区长宁路某健身馆,都在前台等显眼位置摆放了医疗箱,箱内配有硝酸甘油、止血绷带、碘伏、棉棒、活络油等急救用品。游泳池旁还有一两名救生员随时巡视,以防止意外溺水。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场所内都没有AED等急救设施。

还有的场馆即便配备了AED,多数情况下也是“取用不便”。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草桥西路一家游泳健身中心看到,AED被锁在一个隐蔽角落的透明柜子里,落了一层灰。同样,上海市源深体育中心虽然所有的场馆都配备了AED,但平时都上着锁,只有遇到紧急情况时才由专人开启。

记者发现,不仅AED数量可怜,场馆工作人员急救培训也不充分。北京市朝阳体育中心共有网球、羽毛球、棒球等近20个运动场地,却只配备了一台AED放置于网球馆。记者亲测发现,从距离最近的羽毛球馆取回AED,来回也要5分钟,超过了急救的“黄金4分钟”。记者还了解到,当天值班的三位工作人员中,仅一位接受过急救培训,有的甚至不知道AED是什么。

记者走访发现,急救人员和设施配备较好的场馆普遍集中在大学、国企和大型健身中心。前不久,北京朝阳区金台路附近一家国企职工健身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使用心肺复苏和AED,成功抢救了一位心脏骤停的职工。上海长宁区的老年运动健康之家不仅配有急救箱、AED,店长和店员还都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并持有急救证书。

三大原因制约急救设施配置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性体育设施应当配备必要的急救器械、药品和具备急救技能的工作人员。各地也出台了相关规范,例如,浙江省《公共体育馆应急救护管理规范》要求,体育场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场馆,应急救护员(会心肺复苏和使用AED)不少于2名;管理人员中应急救护员比例不低于20%;其他人员的急救培训率应达到70%;每年急救演练不少于1次。

近年来,随着民众健身热情高涨,运动猝死事件时有发生。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约54.4万人猝死,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居全球首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张一民指出,“虽然运动性猝死属于偶发事件,但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因其起病急、后果严重,亟需引起重视。”

“一旦发生心脏骤停,三大支持非常重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苗常青介绍,这“三大支持”是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和体外除颤。通过上述方法帮助患者在4~6分钟内恢复心跳,若错过便回天乏术。因此,现场救援极为重要,然而,目前在我国,无论是掌握急救技能的普通人,还是AED的配置率都远远不够。

“在公共体育场馆急救设施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副教授黄灵燕介绍,平均每10万名美国人拥有700台AED,日本276台,而我国深圳是17.5台、杭州5台。虽然目前大城市急救设施有了明显改进,但多数城市还处于“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的阶段。

黄灵燕认为,导致我国很多地方还无法完善体育场所急救设施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配备一台AED需要2万~4万元,一些地方财政预算有限,难以拿出足够资金投入建设。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确。目前安装AED不是强制性的,未覆盖经营性场馆,也缺乏处罚机制。我国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法律条文,界定相关急救设施谁来设置、谁来维护,出了事谁来负责。三是人员培训不足。有的场所只配备了个别急救人员,其他人员培训不足,导致急救资源紧张。

多方携手提升场馆急救水平

运动场所是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的高发地,急救医疗保障必不可少。“现在各体育场馆都配备了消防栓,什么时候AED像消防栓一样普及,全民运动安全意识就到位了。”苗常青说。可喜的是,近年来各地加快了运动场馆急救设施建设的步伐。2021年1月,全国首个AED地方立法在杭州落地,目前全市AED配置数量已达4200余台。北京市地铁、火车站,各级各类学校已基本实现AED全覆盖。上海规定,体育场馆的教练、保洁、前台人员也要学习急救知识技能。深圳AED覆盖水平全国最高,已达每10万人17.5台。

三位专家建议,提高群众性体育场所的运动意外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完善急救立法。明确责任认定,既要规范救助者的行为,又要保护善意之举,让施救者没有后顾之忧。

科学部署设备。科学管理和调配AED等急救资源,包括考虑地区人口、分布距离和重要场所等因素,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一定的急救设备。

制定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举办应急演练,与公安、医疗、消防等部门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形成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人员培训。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培训体系,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急救技能的考核和再评价,提高教练、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普及急救教育。政府和媒体应多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让急救教育进校园。每个市民也要多学一点急救知识,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