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主任中医师 黄 枫
本报特约记者 姜自伟
中医临床有“用药如用兵”的说法,讲究药物搭配,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其中,对药(将两味中药进行组合)、角药(三味中药配伍在一起)是中药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对药、角药应用,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主任中医师黄枫教授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药物搭配,效果很不错。这里分享给大家,有需要的人不妨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
黄芪、当归。黄芪配当归为甘温、补益气血的要药。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当归具有活血补血的效果,对疮疡有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证实,黄芪具有一定的抗炎、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临床中,两药通常1∶1搭配,用于治疗气血亏虚导致的慢性肢体溃疡,可起到去腐生肌、收口愈合的疗效。
白扁豆、山药、薏仁。这三味药的组合源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其中,山药有益气生肌、润皮之功;薏仁健脾利水、保肺止咳;白扁豆具有较好的健脾养胃效果。中医认为,“脾主四肢,主肌肉”,治疗机体疮疡病时,应格外重视调理脾胃。白扁豆、山药、薏仁均药性平缓,合用可消苔除湿、补脾不腻、化湿不燥,是非常理想的平补脾胃药组,可用于肢体水肿、肢体溃疡、腰膝疼痛,脾胃虚弱明显者还常合用四君子汤。
藿香、布渣叶、赤小豆。《本草纲目》称藿香是“升降诸气,脾胃吐逆为要药”。《神农本草经》记载,赤小豆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布渣叶具有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之功。夏季,南方天气湿热,再加上喜饮凉茶等因素,患有脾胃虚弱、湿蕴化热等脾胃病证的人很多。结合多热多湿的特点,应选择有清热、解毒、祛湿等作用的草药,藿香、布渣叶、赤小豆是非常好的搭配,可用于腰、四肢关节都湿热盛行的疾病。
延胡索、牛膝、丹参。治疗跌打损伤疾病,黄枫最爱用延胡索。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他将《普济方》中的玄胡索散(延胡索、牛膝、当归、补骨脂)进行化裁运用,保留了牛膝、延胡索两味药物,另加具有行气止痛、祛风通络功效的丹参,治疗肝肾不足、血凝气滞所致的腰腿疼痛。在此基础上,瘀肿较重者可加田七活血,兼有湿滞者加薏仁、白扁豆,损伤后筋脉疼痛者加白芍、伸筋草。
白及、白芷、白芍。这组药被简称为“三白”,白及有逐瘀生新、祛痛生肌、收敛疮口的作用;白芷散风通窍、消毒排脓;白芍养血荣筋、缓急止痛。三味药物苦辛并用、不温不寒,相互制约药性,具有较好的收敛伤口功效,是临床治疗肢体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专科角药。
生地黄、石斛、葛根。生地黄味甘微苦,具有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的功效。石斛味淡、性凉,能滋阴养胃、清热生津、益肾壮骨。葛根味甘、辛,性凉,具有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三药搭配,非常适用于脾肾阴虚伴上焦阴津不足的骨伤病者;对于兼有气虚便秘者,搭配增液承气汤;对于疲倦、咽干、脉虚的气阴两虚人群,常与生脉饮合用。
鸡血藤、宽筋藤。藤类药物对于痹证有较好疗效。鸡血藤除具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外,还非常善于补血,有血虚体弱、劳伤筋骨或是风湿痹痛等疾病者,皆可使用。对于创伤后筋肉紧绷、关节活动不利者,宽筋藤的效果更好。两药合用,可共奏通利关节之功。在此基础上,气血亏虚者搭配四物汤,血虚血瘀者可合用桃红四物汤。
白术、狗脊。临床发现,慢性脊柱退行性疾病大多辨证为肝肾亏虚型。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调养肝肾必须先天后天同补。白术健脾祛湿的效用非常好,狗脊功在补肾壮骨,两者搭配可治疗气血亏虚、血行不利、血虚失养等导致的病证。针对患者的情况,还可加减应用怀牛膝、骨碎补、续断、淫羊藿、杜仲等补肾壮骨药物,以求除病治本。
丹参、赤芍。古语有言:“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丹参味苦,性微寒,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关节痹痛、跌打瘀肿等疾病。赤芍味苦,性微寒,主要作用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多用于治疗痈肿疮毒。临床发现,将丹参、赤芍按照1∶1进行搭配,非常适用于跌打损伤性疾病,但老年患者或脾胃虚弱者应减量。
续断、杜仲、骨碎补。这三味药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经验方“补肾接骨方”的主药。续断、杜仲配伍,名曰杜仲丸,出自《赤水玄珠》。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续断善通关节、筋骨气血,骨碎补归肾、肝经,可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折伤等。三者搭配,具有非常好的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作用,尤其适用于骨折后骨不愈合或骨质疏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