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 曹大刚
本报实习生 容一宁
“爹味”是如今网络上的热门词汇,通常指男性在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父亲般的特质,包括强烈的控制欲、不容置疑的权威感等。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权力边界、相互尊重、自我表达等话题的讨论愈发激烈,“爹味”一词的流行,正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爹味”并非男性专属标签。尽管该词最初多用来描述部分年长男性特有的行为模式,但随着其内涵的日益丰富,如今该词可泛指任何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父权制”或“家长制”特质的人。因此,无论性别与年龄,只要一个人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表现出对他人事务的过度干预,都可能被贴上“爹味”的标签。
具体而言,一个有“爹味”的人常常好为人师,即使未被询问,也会擅自参与到对方的决策中,并使用“你应该”等强制口吻;在解决问题时,一般不顾他人感受,直接给出自认为最优的方案,并拒绝倾听或尊重不同声音,展现出一种“我即真理”的傲慢态度。这种行为模式,实质上是对他人自主权与选择权的侵犯,容易引发矛盾与冲突。
随着“爹味”一词的流行以及舆论对这种行为模式的排斥,很多老年人开始反观自身,怕无意中成为被嘲讽的对象,但同时,也对自己的好意被曲解感到委屈:自己走过弯路,想让年轻人避开,难道这也有错吗?
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老一辈确实拥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将智慧代代相传也是人类文化越来越昌盛的重要基础。“爹味”之所以被年轻人反感,主要与三点因素有关。
一是动机不纯。“爹味”言行多出于个人的内在需求,而非对他人的关怀,前者更要求服从,往往忽视接受者的感受与需求;后者则出于善意,旨在提供帮助。事实上,“爹味”背后,往往隐藏着个体内心深处的不自信与自卑感。他们试图通过控制外部环境与他人的行为,来弥补自我价值的不足,所以会在交流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上位者姿态。然而,这种基于自我中心主义或权力欲望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更加紧张与疏离。
二是缺少边界感。年轻人正处在自我成长的关键时期,渴望获得自主权与决策权,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爹味”言行跨越了应有的社交边界,在年轻人想自主决定的事情上干涉过多,使他们感到束缚与压抑,背后隐含的不信任会伤害年轻人的自尊心。
三是方式往往过于消极。面对挑战与压力,年轻人更期望得到尊重、理解与鼓励。然而,“爹味”言行却常常包含过多的苛责,非但不能助其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强了挫败感。
曹大刚表示,老年人想摆脱“爹味”,与年轻人和睦相处,可参考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沟通时应将尊重放在首位,视年轻人为平等的对话主体,确保交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其次,具有同理心至关重要,年轻人可能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老年人应主动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思考并理解其立场;用商量的口吻给出具体、有建设性的建议,而非简单地发号施令,以此展现对年轻人的信任与尊重。最后,关注年轻人的情绪状态,在年轻人遭遇困难或表达不满时,耐心倾听,给予支持和安慰。
为了进一步促进与年轻人的和谐交流,老年人还可尝试以下建议: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学习并接纳新鲜事物,有助缩小与年轻人的代沟;参与年轻人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看电影、探讨热门话题等;可以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但需注意方式,以启发而非说教为主,让年轻人感受到前辈的智慧与温暖。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爹味”,还能促进与年轻人之间的沟通,增进彼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