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专家: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博士 田文青 □副主任 廖忠莉
张 冕 文 □马宏亮 绘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癌症。国际著名期刊《柳叶刀》发文指出,2020年全球胃癌确诊数超过100万例,中国为47.8万例,约为全球的一半。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我国约34万新发胃癌与此相关。幽门螺杆菌真有那么可怕吗?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
大约6万年前,幽门螺杆菌就伴随着它的人类宿主走出了非洲。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在对慢性胃炎进行研究中,发现了一种螺旋形细菌,认为这种细菌可能是慢性胃炎的病因,将其命名为“弯曲的杆菌”,后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杆菌”。1984年,马歇尔成功培养出这种细菌,并以身试险,喝下菌株液体而患上胃炎,在应用抗生素后治愈,从而验证了胃炎、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传播途径为“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可经由唾液、餐具、食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比如食用了不洁净的食物或水,接触了感染者的唾液、体液、呕吐物或粪便,不洗手进食,与感染者长期共餐、共用不洁餐具,都可能给幽门螺杆菌乘虚进入胃部的机会。
胃内存在大量胃酸,让一般的细菌闻风丧胆,很难获得生存机会,而幽门螺杆菌在这种酸性环境中则如鱼得水。它体积虽小却有着强大的本领,能长期稳定居住在胃窦部,为了更宜居,幽门螺杆菌会通过分泌尿素酶分解食物中的尿素,产生二氧化碳和弱碱性的氨来中和附近的胃酸,这也是感染者容易打嗝、有口气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它会继续“招兵买马”,分泌能为其提供营养的黏液酶,以及可以破坏胃黏膜的磷酸酯酶等。“幽门”的成员会一起裹挟着胃液,穿过胃腔表面的黏液层到达胃黏膜。长期繁殖后,会破坏胃黏膜细胞,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当胃黏膜逐渐萎缩,就会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此时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饱胀、餐后胀满、泛酸等症状。胃酸减少还会导致胃黏膜退化,出现肠上皮化生,肠上皮黏膜会取代胃黏膜在胃内异常增殖。如果不及时治疗,胃黏膜会出现不典型增生,这是癌前病变阶段。轻度肠上皮化生患者有机会逆转为正常,若发展到中重度,逆转的可能性会慢慢下降,癌变风险逐渐升高。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通常无法自我清除,而且没有明显表现,因此建议大家每年定期体检。碳13和碳14尿素呼气试验是揪出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方法;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消化内镜也可判断是否感染。一旦确诊,应主动就医,以免伴随终身,并传染给家人朋友。
根据我国幽门螺杆菌治疗指南,感染者推荐接受标准四联疗法,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一种铋剂(常用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加上两种抗生素,疗程为14天。治疗结束1个月后可复查是否根除成功,根治率达80%~90%。
要想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建议分餐或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碗筷等定期消毒,杜绝用嘴喂孩子,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是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另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果蔬要洗净再吃,不吃半生不熟的肉类,不喝生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