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江淼
中药茶、拔罐、刮痧、穴位贴敷……广东省首个大型中医药健康夜市来啦!在中山市,传统中医药文化已融入当地“夜生活”,吸引很多市民争相体验。近日,《生命时报》记者走进中山市中医药健康夜市,带你“解锁”夜市的新玩法。
7月6日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适逢深中大桥开通后的第一个周末,中山市西区街道香港街内人来人往,格外热闹,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健康盛宴在这里上演。从今年5月25日中医药健康夜市开幕后,每天都吸引着无数市民和游客来此争相体验一把中医药服务。
夜市分为八大特色展区,分布着各具特色的中医药“摊位”。在所有展区内,“名老中医专家义诊区”是当之无愧的“顶流”。现场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开发区人民医院的10余名省市级名中医坐镇,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时而把脉问诊,时而答疑解惑,给出专业建议和个性化治疗方案。
“陈一兵主任的号可是一号难求!”一位市民发出这样的感叹。陈一兵是中山市中医院眼科主任,也是岭南地区的眼科名医,记者看到他的摊位前排了长长的队伍。陈一兵说:“这是我第一次随医院参加夜市义诊,看到现场人流量很大,我很欣慰,正说明这种模式对推动中医药发展有益处。”群众的热情感染着医生们,当晚7点到9点半,陈一兵片刻未停地为群众义诊,汗都湿了好几轮。
除了老中医义诊,不少医院科室还带来了中医适宜技术的体验和推广,比如眼部刮痧、穴位贴敷等。在传统中医疗法体验区,记者看到广东省非遗项目毫火针疗法、火龙罐疗法、拔罐疗法、耳穴压豆等中医适宜技术琳琅满目,吸引不少群众驻足体验。家住夜市附近的张女士现场体验了“无烟艾灸”,尽管排队15分钟,张女士依然觉得:“太值了!没有浓重的艾灸烟雾,却又能闻到艾草的清香,体验下来,原本紧绷的肩颈确实轻松不少。”
夜市还重视向青少年传播中医药文化,设置了小小中医师体验班、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区、中医护眼系列特色活动区。在中药材辨识区,各类常见中药材一应俱全,不少中小学生们拿起中药秤和放大镜,开启辨识中药材的奇妙之旅。在智能中医体验区,国内先进的中医现代化诊断设备——“四诊仪”亮相,市民在此自助进行体质辨识,并获得针对性的调护建议。中医药产品体验区展示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中医院院内制剂和膏方等,并有专业医生讲解其制法、用途和功效,吸引了众多市民购买。
晚上九点,现场依然人头攒动,市民热情高涨。在中药茶饮药膳区,陈皮绿豆糖水、玫瑰糖三丫苦糕、龟苓膏、中药保健茶等特色药膳食品琳琅满目。市民品尝后赞不绝口,切身感受到了“药食同源”的魅力。专门从深圳赶来的胡女士说:“以前常来中山吃乳鸽,这次在夜市喝到了中医药茶饮,还学了很多养生知识,不虚此行!”
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工作人员介绍,中山市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塑造中医药文化新格局。2023年,中山市成为广东省唯一获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的城市,今年4月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这些“国字号”招牌背后,是中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长期实践。此次活动将中医药文化与“夜市文化”深度融合,不仅吸引了中老年人,还“圈粉”许多年轻人。未来,将根据二十四节气开展全年常态化夜市,让中医药融入市民生活,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更多游客来到中山,中医药将更加生活化、普及化。
据悉,中山将启动中医药“六进一市”活动,即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中医药健康夜市,让中医药文化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陈一兵建议,未来,夜市还可以根据群众需求,在一些项目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根据天气情况改进现场的空间布置;在机制上继续探索和完善,促进中医药健康夜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