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非急救转运缺口不小

受访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  苗常青,本报记者  李珍玉

当患者准备出院回家,或病情虽然不算紧急,但可能行动不便,不适合搭乘普通交通工具,或在病情稳定期要跨城市转运时,通常需要救护车提供非急救转运服务。但120救护车主要负责院前急救转运,很难顾及非急救转运。在寻求非急救转运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往往面临等待时间长、遭遇“黑救护车”宰客等情况。

“进医院容易,转院难。”在北京工作的夏先生两年前骑车时不慎摔伤骨折,进医院是通过120救护车运送的,但首诊医院表示无法手术,需要转诊到另一家医院。他随即拨打非急救转运电话999,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运力紧张,需要等待。”最终,在等待了近3个小时后,夏先生才得以转运。湖北赵女士的母亲去年因肺炎在某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5周,病情稳定后想转到另一家医院继续治疗。没想,转运车一路颠簸,老人到新医院当晚就因肺炎高烧不退,医生推测是由于转运途中医护人员经验不足,未将老人上半身抬高,食物反流而引发肺炎。

一家非急救转运企业品宣负责人南兴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非急救转运服务主要是通过配备专业人员和专用车辆设备,为康复期患者、需转院者及出行不便人士,在不需紧急医疗处置的情况下,提供保障性医疗运送服务,涉及搬抬、转运、吸氧、监护、输液等照护措施。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我国非急救转运存在需求量大,但运力不足等问题。以长春市为例,每年仅吉林大学附属的3家医院和吉林省人民医院的入院后需转运患者就达近万人次;加上二级以上的33家公立医院和109家民营医疗机构,长春市每年非急救转运需求可达两三万人次;再结合日益完善和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医养结合等工作,群众对非急救转运的需求迅速增加,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苗常青表示:“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医疗转运工作由城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负责。在急救资源还未十分充足的情况下,非急救转运的发展就更慢一些,甚至出现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具体来说,非急救转运难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当前,国家政策层面缺乏对非急救转运服务的明确引导和规定,各地出台的补充规定也多为原则性规范,难以有效规避潜在隐患。二是行业服务标准不统一。政府有关部门对于非急救转运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执业、车辆落籍,以及车载医疗设备购置等没有出台相应政策规定,导致大量“私营救护车”在未经行政许可的情况下进入非急救转运市场,从而出现坐地起价、甩客等问题。

苗常青表示,转运对象虽然不是危急症患者,但如果随车医护人员经验不足、没有专业资质、处理不当,将对患者控制病情非常不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加大各方合力,让转运之路更顺畅。首先,先立规矩再干事。制定非急救转运有关规定,明确服务主体,规范服务流程,让服务变得有章可循。其次,完善运营模式。打造专门的非急救转运平台,将医疗机构和符合转运资质的社会机构一并纳入系统管理,实现统一呼叫号码、统一受理呼叫、统一指挥调度,与院前急救区分开来。最后,设置准入门槛。相关部门从机构规模、硬件配置标准、运营人员资质、运营管理制度等方面制定准入门槛,对申报机构资质进行核准,为准入机构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明确服务范围。符合条件的机构纳入非急救转运服务机构名录,接受卫生管理部门和急救指挥中心的业务管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