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原院长、妇产科教授 段涛
本报记者 田雨汀
前不久,68岁的赵先生在北京某三甲医院接受肿瘤切除手术。出院后家人拿到费用明细发现,手术共花费12万元,其中材料费高达9万元。另有网友发帖称,耳朵长了囊肿,15分钟的手术,材料费居然要1万元;一位年轻白领接受晶体置换手术,费用共3万元,包括人工晶体在内的耗材费用为2.3万元。为何一场手术下来,材料费占比如此之高?
《生命时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骨科、眼科、神经外科等科室的手术耗材使用较多。骨科手术中,常使用人工关节(钛合金、陶瓷等高科技材料制成)、骨水泥等,手术总费用可达数万元至十几万元,若使用进口高值耗材,材料费可能占总费用的60%~80%。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毅(化名)表示,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耗材费平均占60%,包括钛板、钛钉、导航系统、引流管、人工脑膜等功能性耗材。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原院长、妇产科教授段涛介绍,目前我国不少科室手术材料费占比确实是“大头”,手术整体费用的组成主要有三部分。
手术费。手术操作所收取的费用,包括术前诊断、术后处理等环节,手术时长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一台手术一般至少配备5名医护人员,由手术医生、助理医生(大手术还会有第二、第三助理医生)、麻醉医生、器械护士及巡回护士组成。实际上,我国公立医院手术中的人工费用并不算高,有业内人士曾分析,一场神经外科手术需要7个人密切配合,不吃不喝连续工作6个多小时,人工费仅为3000多元。
材料费。手术过程所使用的各种器械、一次性耗材、假体等都包括在材料费内。“手术耗材多种多样,有国产的、进口的,有多种品牌、规格,定价千差万别。”段涛表示,一台手术中,高值耗材以及手术刀、纱布、缝合线、敷料等大大小小的耗材,累加起来少则几百、上千元,多则几万甚至十几万元。
麻醉费。麻醉分为全身和局部麻醉,受手术种类、规模和复杂程度影响,收费标准也有差异。所以即便是相同的手术和麻醉方法,不同患者的费用也不同:手术时间长、患者体重大、麻醉药物剂量多,费用自然更高。
另外,段涛表示,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定价标准不同,人工成本和医疗服务费高低不一,手术费用也有区别。同样的耗材也可能因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分布等差异,在各地有不同定价。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由政府制定,医疗耗材零加成销售,而耗材定价主体包括生产企业、招投标部门和经销商。段涛认为:“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医疗手术费用的结构缺乏合理性。做一台手术,应该打包收费,如果不打包,至少手术费等人工费用要占大头。否则耗材涨价,整体手术费用就没了上限。”
不少患者表示,多种耗材集采后“降价不明显”。对此,段涛表示,虽然集采政策已在多地、多领域推广,但并非所有医疗耗材都纳入集采范围;部分患者对集采降价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充分,也会从主观上影响价格感知。专家们认为,破解公立医院医疗耗材价格高的难题,应从政策制定、收入规划等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价格监管与透明度。政府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定价和收费的监管,调整不合理、价格虚高的耗材项目,让老百姓的医疗负担稳中有降。其次,提升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待遇。合理确定与劳动价值相匹配的薪酬,确保医务人员获得合理合法、阳光体面的收入,激发工作积极性。最后,面对有疑问的收费,患者可向院方咨询,充分了解费用构成,积极参与医疗服务的监督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