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八种癌生存率“破六”

受访专家: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 陈小兵 □国家癌症中心预防控制部主任 张亚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庄荣源

本报记者 施婕

第一次听到“5年生存率”时,不少肿瘤患者可能会说:“我以后只有五年可活吗?”进而陷入恐慌和不安中。其实,5年生存率是评估癌症防控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换一个说法,可能让人更容易接受,即“临床治愈率”:患者治疗5年后的生存比例。如果此后患者的状况良好,未来出现复发及转移的风险将大幅下降。因此,临床中一直致力于提高这一数字。近期,国家癌症中心在《癌症科学进展》发表的新研究指出,2019~2021年,我国人群总体癌症年龄标准化5年相对生存率为43.7%,有8种癌症的5年生存率已超60%,突破“六”字大关。

多癌种生存率与发达国家比肩

由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领衔的这项研究,纳入全国281个肿瘤登记处,涉及25个癌种、31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641万余名在2008~2019年新诊断的癌症患者信息,并随访至2021年底,对其预后的分析结果显示,2019~2021年,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为43.7%,较10年前提升约7.7%,8种癌症表现突出,生存率超过60%,分别为甲状腺癌(92.9%)、乳腺癌(80.9%)、睾丸癌(80.7%)、膀胱癌(71.5%)、前列腺癌(71.1%)、子宫体癌(68.1%)、宫颈癌(66.9%)和肾癌(65.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庄荣源对此做了进一步解读:“5年生存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早筛早诊的普及,更多早期肿瘤患者得以被发现;中期患者5年生存率的提高更能反映治疗水平的提升。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显著,表明我国癌症筛查覆盖面不断扩大,医疗资源可及性持续增加,我国癌症防治工作取得全方位、全流程的重大改善。”

单从数据上看,2008~2021年间的变化幅度中,肺癌、前列腺癌、骨癌、子宫体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喉癌和膀胱癌生存率的提高尤为显著,肺癌更是从18.7%提高至32.1%,平均每个统计周期(2~3年)提升4.5%。从临床上看,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陈小兵说,切身感受更明显。以肺癌为例,2001年接诊的肺癌患者中,无法治愈的比例超七成,平均生存时长仅10个月左右,如今病史突破5年的患者十分常见。甲状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患者突破10年者,更是大有人在。

如今,美国甲状腺癌5年生存率为99%,宫颈癌为66%,膀胱癌为73%。国家癌症中心预防控制部主任张亚玮表示,“从国际范围来看,目前我国特定癌种的5年生存率水平已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乳腺癌、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也可与发达国家比肩。”

多维发力让医疗更可及

在艰辛的抗癌道路上,8种癌症生存期“破六”是多维发力的结果,与癌种本身特点、我国癌症防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层面投入持续增加,以及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升密切相关。

早诊早治是关键。庄荣源分析,在这8种癌中,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相对惰性,早期检出几率较大,绝大部分患者能长期生存;早期宫颈癌通过常规筛查更容易发现;睾丸、膀胱、子宫体、肾等器官相对独立,早期诊断后能通过手术根治,复发转移风险较低。

防控网覆盖省地市。陈小兵认为,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癌症筛查工作主要依靠国家级、地方级的公共卫生项目推进,目前基本建成国家、省、地市三级癌症综合防治网络。比如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普查的全国覆盖率达90%;天津、上海等地已实施覆盖全省范围的免费结肠癌筛查项目。

诊疗水平显著提高。张亚玮表示,诊疗技术的提升体现在检查手段、药物、诊疗理念三方面。临床中,超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膀胱镜等诊断技术的迭代,可敏感地捕捉甲状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肾癌相关指标;低剂量螺旋CT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早期肺癌、肺结节等更能在早期发现。

在药物方面,新型靶向药、免疫新药不断上市,肿瘤治疗更高效。在诊疗理念上,“多学科整合治疗模式(MDT)”的大力推广——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康复科专家服务一位患者,既让治疗方案更全面,也简化了就医流程,节省了就医时间。

“三重医保”解后顾之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三重医保”进展显著,一层发挥主体保障,二层增强大病减负,三层为医疗救助托底,梯次减轻群众医疗负担。2024年,有21种肿瘤新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肺癌更是被纳入医保救助范围,进一步提升了治疗率、生存率。

城乡医疗差距缩小。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大量医疗机构新建、扩建,医联体建设进一步推进、三级转诊深入发展,医疗资源之间的城乡差距正在缩小。陈小兵说:“如今,患者在省级医院首诊首治、回当地基层卫生机构进行后续治疗已成为常态。”

全民健康教育初见成效。调查显示,我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县区的覆盖率已超90%,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超70%,早癌患者就诊比例逐年提高。

陈小兵坦言,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差距,比如美国5年总体生存率达到65%,尤其是肝癌、胰腺癌等癌种。我国癌症总体防控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优质资源集中发达地区。虽然我国城乡医疗差距正在缩小,但优质医疗资源仍然稀缺,顶级专家、团队、设备仍集中在发达地区,基层短板亟需补足。张亚玮举例说:“比如病理科医生培养难度高,要求医生掌握分子病理、基因检测相关知识,很难下沉到基层病理科。”

二是多学科壁垒未完全打破。在基层医院,各科室“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依然存在,综合性治疗难推进。一些省级医院,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也存在脱节问题,优秀研究成果难为临床实践服务。

三是部分癌种诊疗手段有限。胰腺癌、胆囊癌等位置深、早期症状不明显、发展迅速的癌种,全球范围内的诊疗方法都非常有限。张亚玮还指出,我国原研能力不足导致原创类新药相对较少,很多药物还要靠引进,影响临床应用的周期。

四是癌症认知仍有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仍有对患者隐瞒病情的情况,但患者被动接受治疗时很难调动自身抗病能力,不利于治疗,而且可能因疗效滞后增加医患隔阂,诱发抵触情绪。也有部分患者早筛意识不足,等症状明显才就医,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延长生存期需三方合力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健康中国计划(2019-2030年)》卫生规则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通过加强癌症防治体系,到2030年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46.6%”的目标。进一步提升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离不开国家、医疗工作者和公众的三方合力。

国家:优化顶层设计。一要继续加大政策投入,鼓励大众积极参与筛查、接受规范诊疗;设立专项基金,强科研、重转化、抓成果。二要提升医疗资源均质度,“下沉+联动”加速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三要深入开展全民癌症防治教育。张亚玮介绍,国家癌症中心研发的“癌症第一级预防核心知识知晓问卷”将于今年年底推出;陈小兵也表示,中国抗癌协会正着手编写癌症康复相关指南,以进一步提高大众健康素养。

医疗机构:加强协作。以患者为中心,摒弃“门户”偏见,完善多学科整合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正如陈小兵所言,医疗工作者要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先进癌症诊疗理念、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公众:提升防癌意识。首先,要做到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以及加强锻炼等,均有助降低肿瘤发生风险。其次,了解肿瘤早期症状,如果出现持续性咳嗽、消瘦、乏力等,需及时就医。尤其是中老年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肿瘤,提高早诊早治几率。再次,未能实现早发现、早诊疗的患者,无需过度恐慌,积极配合治疗仍可提高长期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