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本报特约记者 汪思言
定胜糕、桃花酥、绿豆饼……不知从何时起,各式各样的中式糕点逐渐占领大街小巷的甜品橱窗。这些一度只能在老菜谱或老字号专卖店中看到的点心,正伴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消费者偏好的转变,强势回归大众视野。
2.5万家企业活跃在市场上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中式糕点市场规模达到74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预计至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提升至1050.5亿元。在国内市场,2023年中式糕点市场规模达到436.6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份额将超过西式糕点,达到50.4%,占据半壁江山。
所谓中式糕点,是指采用中国古老传承工艺制作而成的点心,原料主要有面粉、米粉、豆粉及糖油,辅以鸡蛋、牛奶、酥油与各式馅料,经过制坯、塑形、烘烤、蒸煮或油炸等步骤制成。中式糕点制品类别达几百种,制作技艺高深,味型众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分为京式、苏式、广式等不同流派。如今,很多中式糕点在继承传统工艺和口味的基础上,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创新搭配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与中式糕点相关的企业有2.5万余家,其中既有北京稻香村、上海杏花楼等老字号,也不乏泸溪河、鲍师傅等新兴强势品牌,充分反映出中式糕点行业的活跃度和发展潜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式糕点企业注册数量在2019年达到顶峰,虽然之后有所回落,但市场竞争依然激烈。
拥有独特竞争优势
相较于西式糕点,中式糕点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创新,以及健康化趋势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竞争力。
中点西做。“‘中点西做’和药食同源是新中式糕点的最大亮点和重要优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中点西做”就是将传统中式糕点元素与西方烘焙手法相结合,通过加入奶油、芝士等西式食材,打破传统的制作界限,使糕点在外观、口感和风味上更加丰富多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麻薯、芝士蛋黄酥、巧克力月饼等。
味型多样。中式糕点的销售与传统节日挂钩,地域特点鲜明,味型多样。像青团、八珍糕、茯苓饼这些点心,不仅美味可口,还有滋补养生的功效。
顺应潮流。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膳食的重视,一些材料天然、低脂低糖、药食同源的中式糕点成了市场新宠。朱毅说:“市面上比较受欢迎的中式糕点有一些共性,它们把传统制作技法和现代人的口味偏好结合得很好,外形美观,又有文化内涵,很好地迎合了新生代消费者怕甜、怕胖、注重审美的特点。”
突破瓶颈从三方面入手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95后”年轻群体、小镇青年以及注重生活品质的一二线城市“新中产”们,是新中式糕点的主要消费人群。他们对“国潮”文化和“IP联名”产品展现出浓厚兴趣,倾向于选择国产品牌和新锐品牌。这不仅为传统老字号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新兴品牌提供了快速增长的契机。新型消费者涌入与市场定位的调整,为新中式糕点市场注入了增长动力。
尽管如此,行业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我认为,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不先进和专业人才缺乏,是影响中式糕点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朱毅发现,目前除了少数强势品牌,绝大多数中式糕点商家采用的仍然是“前店后厂”模式(前面是店,后面是厂,其特点是集约化生产、产销一体化部署,是在特定时期和环境下较高效率的一种生产方式),连锁经营较少,不仅难以产生品牌效益,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隐患。此外,由于糕点行业入行门槛较低,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学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中式糕点铺已然遍地开花,发展瓶颈又该如何解决?朱毅提出,可以从申请集体商标、做好新媒体传播和加强人才培养三方面入手。首先,小作坊生产者可以通过成立合作社和申请集体商标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其次,中式糕点商家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团购等活动,不仅能拉近与主力消费人群的距离,还可以通过直播画面或短视频来展示产品制作过程,吸引更多关注。最后,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中式糕点商家应充分意识到吸引人才的重要性,主动培养或招揽专业人才。
朱毅最后提醒:“很多人爱吃中式糕点,但又有身材、健康方面的顾虑,我的建议是研究配料表,选择总热量较低、添加剂较少的品类。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即使选无糖低糖配方也要浅尝辄止。”▲
##银发婚恋市场亟需打假
%%受访专家: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总干事 杨 萍,本报特约记者 常卓然
===
全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带动多种行业朝着“银发”领域转向。婚恋市场即为其一。据中国银发产业服务平台AgeClub估计,我国60岁以上单身(包括丧偶、离异等)人口大约占到该年龄段人口的25%~30%,即6600万~7900万人。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则显示,我国约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意愿。这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婚恋市场等待被开拓。
受到社交范围限制等影响,老年人再觅良缘的机会相比年轻人似乎更少,许多老人都是默默等待缘分来临。
最先发现中老年婚恋商机的是电视台。湖北经视的《桃花朵朵开》、辽宁卫视的《爱的选择》、吉林广电生活频道的《缘来不晚》等,凭借轻松幽默的节目风格,在银发群体中收视不俗。2021年,《缘来不晚》节目组为8对相亲成功的老人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传播效果实现了社交平台的“破圈”。2023年,央视制作团队打造了一档全新银发婚恋节目《慈海鹊桥会》, 并与多个地方卫视联播,收视率一度在35个城市攀升到同时段首位。据不完全统计,在主流电视台播出过的银发婚恋题材节目超过20档。
近几年,老年短视频用户占比不断升高,以抖音、快手、视频号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开始取代电视大屏,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好。借此机会,各档银发婚恋节目也将影响力拓展至短视频平台。吉林《缘来不晚》节目抖音官方账号收获了205.2万粉丝,黑龙江广电推出的《相亲相爱》节目抖音粉丝量达到50.6万。2022年,抖音和快手平台各自推出一档相亲节目,同样聚焦中老年群体。杭州专注养老领域的每次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瀛斌曾在接受采访时预测,我国中老年两性交友市场的用户基数在上亿规模。
传统婚恋公司同样在发力银发市场。以世纪佳缘为例,其已推出“银发婚恋”服务,包括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活动,为中老年人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百合佳缘集团还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婚姻家庭指导服务,帮助解决他们在婚恋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电视台、网络平台、婚恋公司的多方发力,为老年人创造了更多婚恋选择,但其中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线下机构弄虚作假。相亲交友本就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老年人遭到诈骗的风险则更高。2019年发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显示,交友诈骗在所有中老年人被骗类型中位列第三。比如,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婚恋公司通过“抛诱饵”“虚拟人设”等方式吸引客户“入坑”的欺诈行为,并通过“制造焦虑”等手段引诱消费者高昂付费。
引导消费套路重重。不少相亲平台在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除会员、送礼、打赏等常规付费形式外,还推出了人工筛选等增值服务。操作过程中,一些网站在注册时就引导用户付费开通会员,不开通则无法进行下一步,这令本就操作不熟的老年人更加无所适从。
操作复杂潜藏隐患。相亲交友平台需要确保用户个人信息的可靠性,但繁琐的实名认证程序,给老年用户带来不少障碍。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尽管平台承诺所有信息真实可靠,但部分平台仍存在用户可以随意编辑信息的问题,可能为老人交友埋下隐患。
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总干事杨萍看来,相亲市场爆火的背后反映出老年人长期被忽视的情感需求。因此,除了老人自己提高警惕外,子女更要尽可能多地给予父母陪伴与关照,在尊重父母需求和意愿的同时,扮演好婚恋“把关人”的角色,帮助其辨别信息,降低受骗风险。
尽管多样化的婚恋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人婚恋问题,但这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更重要是有相关社会组织的介入,如妇联、居委会等,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老年交友活动,丰富老人的交友方式。单身老人不妨将目光多投向周围,通过身边亲朋好友的介绍建立情感关系,会相对更可靠。“当然,老年人婚恋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社会更多理解,让老人情感需求的灰色地带被看见、被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