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化解职场八大挑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敏婷

职场中处处隐藏着挑战。从平衡工作与生活,到巧妙应对人际,这些难题考验着我们的应变与适应能力,更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感。最近,美国某职业社交网站对各地的1000多名“打工人”进行了调查,评选出了大家认为工作中最常见的8个挑战,如果能顺利地化解这些难题,会让我们工作、生活、心态都处于最佳状态。

挑战一:平衡工作与生活。虽然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大多职场人在工作之外有其他心理和人际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争取到足够的个人空间,以恢复精力、保持健康和成长。对于常常觉得“工作占据了我所有时间”而感到萎靡不振的人,建议先努力改变外部因素,比如看是否可以和上级商量减少工作任务,或选择到更适合自己步调的环境中工作。外界条件无法改变时,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压缩工作时间;合理划分目标,从而获得成就感;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以帮助缓解工作压力。

挑战二:工作任务重。“忙不过来”是职场人常常要面对的问题,而管理工作负载是职场中的一项必备技能。面对繁重的工作,建议首先了解并接受自己的能力极限,然后通过时间管理技巧,明确紧急与重要工作,优先处理关键任务。同时,与上司和团队进行有效沟通,寻求合理的工作分配,避免过劳。

挑战三:与同事打交道。职场中,与同事的人际冲突和沟通障碍会影响团队协作和个人情绪。同事的个性、价值观形形色色,我们无法保证他们都是与我们合得来的人,所以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有一套与人打交道的技巧。社会交换理论强调,积极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为改善同事间的互动,建议多释放善意,采取积极的言行,打招呼、微笑、称赞、提供帮助等,都是力所能及且非常有效的做法。对于想进一步拉近关系的,不妨多倾听,理解对方立场,帮着出谋划策;遇到矛盾时,通过自我调节,保持冷静和专业,化解紧张局势,也能促进团队和谐。另外,要在同事间“混”得开,就要建立正面的个人形象和专业声誉,增强自身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尽量避免职场中的偏见和误解,不做恶性八卦的传播者,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挑战四:与领导打交道。调查显示,很多人害怕和领导沟通,这可能会导致不敢提出合理需求,不愿表达建设性意见,有时也会失去成长和晋升机会。如果你也经常躲着领导,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加强与领导的沟通。首先要了解并尊重他们的权威地位,以执行者、进言者、服务者的姿态“向上”汇报,可降低交流门槛。其次,应用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和模仿领导的沟通方式和表达特点,以他们习惯、喜好的逻辑和用词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此外,适度分享个人想法和感受,让领导感受到你的真诚和真实,以建立信任和理解,促进积极互动。

挑战五:对前路感到迷茫。职业发展是个人在职场中不断进步的旅程,而缺乏明确方向或动力是职场人常见的苦恼。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会面临不同的职业挑战和发展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识别当前阶段的需求和目标,以此设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如果感觉自己跳不出现有的框架,建议寻找一些职业发展咨询或相关工具,或向自己尊敬的前辈请教,以发掘、探索与个人兴趣、能力相符的领域并投入进去,可提高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

挑战六:对工作失去热情。初入职场时,大部分人都怀揣梦想、野心勃勃、斗志昂扬,但十几年或仅仅几年后,兴奋劲儿就慢慢变得稀薄,甚至觉得工作是疲惫、不快乐的源头。失去工作热情、缺乏内在动力,严重影响个人的职场表现和工作幸福感。如何让日复一日的工作变得不那么折磨,甚至成为快乐的源泉?可以借鉴心流理论,指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时,会体验到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基于此,建议在工作中尽量排除干扰,全情投入、流畅地执行每个任务,让自己体验“完成”的满足感。另外,识别工作中那些让你感到兴奋和有趣的项目,沉浸且高质量地做完、做好,以获得成就感。也可以培养自己对工作的接纳度,享受当下,让此时此刻的每个瞬间都有意义和价值,提高工作时间质量本身就是在提升生活的质量。

挑战七:缺少支持和帮助。职场中孤立无援会让人感到极为无力,不仅工作难以进行下去,还可能导致情绪心理问题。造成这一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求助渠道。如果你此时确实需要他人帮忙,一定要打破沉默,勇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困惑;平时多参与团队建设活动,加强与同事的交流,构建互信互助的工作环境;还可以利用公司资源,向上求助,获取必要的支持。当然,职场之外,也可以加入专业论坛和社群,通过分享和学习,拓宽视野,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挑战八:工作信息过载。电子邮件、工作信息的泛滥已经成了工作效率的隐形杀手,似乎每个打工人都逃不掉随时随地回复工作信息的命运。经常被信息打断、干扰的人,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管理信息过载问题。首先是过滤无效信息,比如通过设置,让非重要邮件进入垃圾箱,或将某些和自己关系不大的工作群设为静音等。其次,在特定时间浏览和回复工作信息,或每隔半小时看一次信息,快速识别紧急事项。最后,鼓励及时回复、即时处理,不让问题拖延,避免未回复信息的堆积带来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