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有些积分兑换藏着猫腻

受访专家: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郭 岩,本报记者  虞 晔

各大银行、航空公司、通信运营商以及购物平台等,都会推出积分兑换服务作为一种客户回馈机制。这种服务旨在增强客户忠诚度,提高客户黏性,并通过提供额外的价值来鼓励客户更多地使用其服务或是产品。近年来,积分兑换逐渐由线下延伸至线上,有不少消费者反映某些平台积分所兑商品存在价格高于市场价、质量一般以及货不对板等情况。

上海市王小姐之前收到一个尾号为9885的短信信息,告知她某账号内剩余的266800积分可抵金额2668元,并将于第二日失效,让她尽快使用,并附上兑换商品链接。王小姐打开链接后,发现名为“夏日狂欢购”的网站上应有尽有,原价598的智能手表使用积分兑换后只需98元,原价399的扫地机器人兑换后只要182元,还有黄金项链、耳机、茅台酒、服装和床上用品等,兑换后都只需要几十块或者100出头的价格。“我当时通过兑换花69元买了副无线蓝牙耳机,没想到仅仅用了一周就坏了,联系网站的智能客服,一直没有回复,网站上也没有相关电话,只能自认倒霉。”王小姐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王小姐的事情并不是特例,被“积分兑换”坑的消费者大有人在,常见的积分兑换服务套路有:

价格虚高。部分积分兑换平台上的商品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例如,在中国电信积分商城兑换的某些商品,其积分兑换价格远高于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售价。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联通、厦门航空等积分商城中。

商品质量一般或质量不佳。江苏省消保委针对该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超过36%的消费者认为积分兑换的商品质量一般或者非常差。其中,商品的保质期或限制使用日期过短问题尤为突出,占比高达46.7%。

货不对板。有时会遇到实际收到的商品与平台宣传或展示的商品不符的情况。

退换货难。部分积分兑换平台在退换货政策上设置障碍,如非商品质量问题不予退换、不履行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定等。此外,还有消费者在退货后只收到现金退款而积分或优惠券未退还的情况。

虚假宣传或误导性宣传。如夸大商品价值、虚假承诺优惠等。

针对积分兑换中的种种陷阱,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岩表示,消费者需要保持警惕和理性消费的态度来维护自身权益。首先,不要轻信积分到期作废、提醒兑换商品的短信,尤其是不明号码发来的链接或兑换信息。尽量选择品牌或经营者的官方平台(如官方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积分兑换,在兑换前,仔细核对商品信息,包括品牌、型号、价格等,确保兑换的商品是真实有效的,并且符合自己的需求。其次,在兑换过程中,保存好兑换记录、商品截图、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如果兑换的是实物商品,尽量向商家索要发票或是收据等凭证。最后,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先尝试向平台客服进行投诉,寻求解决方案。如果平台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