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刘绍辉 □主治医师 王保祥,本报记者 田雨汀
每年定期体检能及时发现疾病及潜伏的高危因素,但体检中遭遇随意加项行为有时会让人恼火。
近日,本报编辑部接到北京曹女士的电话,反映她在一家商业体检机构遭遇了“绑架式”加项:在进行妇科检查时,体检医生提示她阴道健康状况欠佳,需要进行细菌检测,以免日后发展成大问题,加项费用为380元。因为当时正在检查台上,医生又说可以直接取样,曹女士无奈同意了。后来结果出来,发现是一项基因检测。检查骨密度时,曹女士再次遭遇推销。因当时显示有些“骨质疏松”,医生推荐她打一针来治疗,遭到曹女士的拒绝。李先生的经历也十分类似:在某体检中心接受牙科检查时,医生猜测其睡觉时有磨牙问题,导致牙齿磨损严重,并提醒若任其发展,未来可能“人还没老牙先坏光了”,随后极力推荐他做干预治疗。带着七分尴尬和三分恐慌,李先生花600元定制了一副硅胶牙套,每天睡觉和工作时佩戴,生怕自己无意识地磨牙。
在不少社交平台,也有网友反映遇到过类似问题。高女士总结了自己和朋友的经历发现,许多体检机构都会利用白领人群工作疲劳的表现,增设颈椎病、视疲劳等检查治疗环节。不少体检机构以“提供更深度、全面的检查”为由,为体检者推荐五花八门的加项和套餐。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医师王保祥表示:“体检医生可能通过将小问题夸大,或连珠炮式的询问,让体检者来不及思考权衡,或迫于对疾病的恐惧而加项检查。”另外,还有一些体检机构会以低价体检卡或套餐吸引消费者购买,但实际包含项目有限,若在检查中发现缺少必要的检查项目,体检者就需要临时加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绍辉表示,根据《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2022)》,目前体检项目的选择按内容分为基础和专项体检项目两类,也称为“1+X”原则。“1”指必选或常规体检项目,能大致反映一个健康成年人的基本身体状况,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等)、辅助检查(心电图、放射、超声)。“X”是专项体检项目,需要结合个人的工作环境、性别和年龄因素、生活方式,以及疾病史、家族病史等定制相应的检查计划,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筛查、癌症筛查、肝病筛查等。
“出于全面评估体检者健康状况的考虑,正规体检机构临时加项是合理的。”王保祥表示,正规体检机构在选择体检项目时,一般会与体检者充分沟通,并通过生活问卷等了解其不良生活方式、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再根据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给予体检者较为个性化的体检项目建议。但如果在体检中推销干预和治疗措施,比如洗牙、骨质疏松治疗等,显然是不合理的。“正规体检机构会明确指出加项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且仅建议加项,而不是强制或诱导。”王保祥强调,体检者若遇到加项情况,需要向体检机构了解为什么加项、具体检查哪些内容等,不要因为尴尬、害羞而不仔细询问。在充分考虑后,如果认为必要性不大,可以拒绝临时加项。
刘绍辉表示,体检重在个性化,应根据自身情况,客观地决定检查项目和体检频率。青年人群体检,选择基本检查项目即可;多坐少动、工作负荷重者,需要重视血压、体重、腰围、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等;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风险高,可结合自身情况,增加颅脑CT、磁共振血管成像、肿瘤标志物等检查。体检者不必对检查结果过度担忧,更不要自行解读,出现异常结果时,按需及时就医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体检者遇到不合理加项、费用不透明,甚至误诊等情况时,要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可以向体检机构客服部门反映问题,并要求解决,也可以直接向医疗卫生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