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教授 邓 勇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在上世纪,进入国企办公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令人向往的工作福利之一就是有专属的“厂办医院”可以免费看病,但转眼看当下的医疗市场,这类医院好似愈发没有存在感了,有的关停,有的改头换面。国企医院在一波波改革浪潮中,克服种种困难,重新找寻自己的定位。
改制之路艰难缓慢
建国初期,不少国有工矿企业的选址远离城市,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职工生活、就医有诸多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国有企业开始“办社会”,建设自己的医院、学校等,即使与自身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背靠大树好乘凉,国企医院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技术等,均高于周边乡村诊所。数据显示,国企医院规模最大时,数量、服务人口占全国医院的40%。
国企改革后,“大锅饭”被打破。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个体后,国有企业将关注点放在自身经济效益上,部分国企医院开始对外开放,由过去为职工及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的“关门办院”转为开门办院,以提高收入,但收效甚微。大部分国企医院连年亏损。2002年,为给国有企业减负,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以剥离社会职能的方式拉开了国企医院的“改制”大潮。大量失去资金来源、直面市场竞争的中小型国企医院被逐步关、停、转、并;部分实力雄厚、专业水平高的国企医院竞争力强,但停滞在资产评估、人员安置、利益分配等各种问题中。这一波改制的成功案例寥寥无几。
2017年,政策再度加码。《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定了国企办医疗机构的4条路径:移交地方管理、关闭撤销、资源整合、重组改制,并要求于2018年底前完成。自此,国企医院迎来第二波改制潮。在4个路径中,资源整合、重组改制的操作难度稍低。数据显示,剥离前,国企医院共有7000多家,2008年数量已减半;截至2017年底,还剩下2000余家未完成。整个剥离进程艰难且缓慢。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办医疗机构深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定国药集团、华润集团、中国诚通、中国通用、中国国投、中国国新6家中央企业,参与国企办医疗机构资源的“大整合”。部分省级国资委开始建设省级健康医疗产业集团。截至2022年6月,国企医院的剥离工作完成率达99.6%。以医疗健康为主的国有企业,整合了978个医疗机构,占38.7%,比例最大。
为何辉煌不再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教授邓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大部分国企医院逐渐走向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公立医院冲击。1998年底,我国开始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政府办公立医院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其间,社会统筹医保代替了企业劳保,国企医院的定点医疗优势不再,赖以生存的医疗市场顷刻消失。而且,它们既不是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所属企业大部分也不在健康领域内,科研、诊疗水平均难与公立医院抗衡。
软硬件均缩水。剥离中,母体国企的“输血型补贴”中断,部分地方政府也受限于财力、编制问题无法接收,资金、建筑、医疗设备、技术研发逐渐滞后。但同时药品、耗材、人力等费用不断增加,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从硬件上开始“崩盘”;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晋升空间逐渐“缩水”,人才流失严重。
剥离不够彻底。剥离有较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土地性质、职工身份,都是医院发展的现实阻碍。太原市第七人民医院,原为“太原市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职工医院”,改制后企业不再投入,政府也未接管,但剥离并不彻底,土地仍归企业所有,医院并无自主权,医用建房、对外合作困难重重。
身份长期模糊。当地政府、企业等多方持股的国企医院,身份定位长期不明确,公立、私立“两不靠”,发展处于政策“盲区”,既不能享受公立医院在医保、人才政策上的待遇,也没有社会办医的灵活机制与支持。
不过,还是有一批国企医院走出了高质量进阶之路。上海中冶医院院长张建国告诉记者:“企业医院的路很窄,但并非无路可走。”该院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着力于公立医院没有精力做、民营医院不愿做,但老百姓需求大的康复医疗领域,逐渐发展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急救、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或将成为“第二梯队”
2023年初,国务院国资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指明支持国企办医,打造“国家医疗第二梯队”。“目前来看,在公立医院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国企医院将是一个有力补充。”邓勇表示,推动整体向好发展可从三方面着手。
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在扩张和规模方面,国企办医的优势是公立医院无法比拟的。如今,多个超万张床位的国企医疗集团“巨头”已经出现,从“单兵作战”发展至“集团化优势”,医院的资金问题得到缓解,设备更新、技术引进有了保障,但总体而言尚存缺口。邓勇建议,医疗集团可积极与社会资本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但在实践中要坚持“国企姓国”“管办分开”,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
增进现代化管理。当前,部分国企医院的管理体制仍较陈旧,未能及时跟进医疗行业发展,需提高管理效率。例如,推进医疗信息化,实现医疗数据共享和远程服务;加强患者满意度调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专科;推进学科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管齐下吸引人才。与公立医院的事业编制、薪酬待遇、晋升机制等相比,国企医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处于劣势。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需优先完善薪酬待遇、职业规划体系,“引”人才加入;实施培“育”计划,扩充医院内部的人才供给;在“用”上下功夫,以科室为单位盘活人才;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让人愿意“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