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肥胖不仅会增加代谢病风险,还可能催生一系列皮肤病。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近期发表在《研究性皮肤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儿童肥胖与斑秃、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存在密切关联,维持健康体重则能降低患病风险。
定制饮食运动方案
7月19日,《生命时报》记者来到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大楼二层的“医学门诊减重教学基地”,这里也是营养科的减重门诊诊室。诊室外可以看到几个家长一手捏着挂号单,一手牵着自己的“胖娃”。孩子们看上去都肉乎乎的,衣服穿在身上略显紧绷,有的孩子走路时全身上下的肉跟着颤动。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记者:“暑假来就诊的小胖孩尤其多,营养科减重门诊一天30个号,往往一放号就被挂满了。”
减重门诊诊室内有两位医生,一位负责询问患儿基本信息,另一位则坐在一台人体成分检测仪旁。正在就诊的刘明(化名)今年读小学四年级,身高1米5,体重116斤,看着不算胖,只是稍显壮实。刘明妈妈告诉记者:“我和孩子爸爸都不高,本来是带孩子来测骨龄的,结果发现超重,担心体重问题影响身高,就来了减重门诊。”
登记基本信息后,刘明站到人体成分检测仪上,捏着仪器把手,不一会儿连着检测仪的电脑上就出现了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体型判定、节段脂肪分布等信息,并自动输出了一份“减重食谱”,详细罗列了每餐搭配的食材、用量、营养成分含量。测完体成分后,医生开始进行“膳食调查”,详细询问了刘明平时吃三餐和零食情况、过敏食物、运动习惯等,据此对食谱进行修正,并提醒孩子和家长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
闫洁介绍,刘明超重程度较轻,对于其他明显肥胖的孩子,问诊时还会加上“大生化检查”、糖耐量试验,以了解孩子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尿酸以及胰岛素情况。在治疗方面,除了极特殊情况外,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在儿童中不适宜使用,儿童减重更侧重管住嘴和迈开腿。“我们会给孩子定制膳食处方和运动方案,告诉他每天怎么吃、如何动。重度肥胖、身体指标亮红灯的孩子,需要及时用药或住院治疗。”
“成也父母,败也父母”
在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均开设了减重门诊。闫洁介绍,肥胖属于典型的代谢紊乱型疾病,归属于内分泌科,所以内分泌减重门诊很早就有,考虑到膳食营养是减重干预最关键的手段之一,营养科于2014年左右开设了减重门诊。减重门诊的医生团队由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组成,每次有1~2名医生坐诊。暑假一向是就诊高峰期,平时内分泌科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为二三十人,现在达到一百多,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几人增加到三十多。“小胖墩”每天大概有十几个,其他孩子可能是存在内分泌、代谢等问题。
闫洁说:“比起胖,矮了瘦了更让家长担心。”肥胖儿童容易出现性激素分泌异常、早熟、性发育迟缓、乳腺过早发育、生殖器小等问题,这些是家长带孩子就诊的常见原因。不过,孩子多在其他科室首诊,医生发现根源是胖,才转来减重门诊。此外,目前北京已经将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纳入中考分数,很多家长会拿着学校“超重”“肥胖”的体检报告带孩子来就诊,闫洁无奈地说:“临近中考时,很多孩子来开诊断当“体育免考证明”,一问要不要减重,都说考完再减,之后也没见他们来。”
闫洁表示,儿童肥胖多是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吃肉不吃菜、偏好高热量食物、钟爱含糖饮料、运动量不足等,都是致胖原因。总的来说,肥胖对孩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外貌。肥胖对外貌的影响显而易见,有的小女孩说自己从小就没穿过裙子,儿童款从来没有能穿的码,有的还会因为体内脂肪蓄积,造成胰岛素抵抗,发生黑棘皮病,导致脖子、腋窝、大腿根部发黑。二是健康。肥胖会引发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等一系列问题。三是发育。肥胖可能导致性早熟,影响身高。四是心理。胖孩子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歧视,自尊心、自信心明显不足,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和成年人不同,孩子减重是一个家庭的事,治疗大多‘成也父母,败也父母’。”闫洁举例,她接诊过一位14岁男孩,就诊时身高1米7,体重182斤,妈妈特别关注孩子的肥胖问题,为了帮孩子减重,陪着孩子天天拿蔬菜当主食,结果饿出了贫血。来就诊后,妈妈得到有菜有肉的科学食谱,用小电子秤严格照着食谱搭配,孩子半年就减了20斤。另一位年纪相仿的男孩家庭则形成鲜明对比,他BMI高达34,属于重度肥胖,每次复查,男孩和爸爸的肚子都会大一圈,家长却当着医生的面指责孩子没有自制力。
合力帮孩子瘦下来
闫洁表示,判断儿童肥胖主要看两点,一是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得到BMI,结合腰围、臀围数据来判断是否达到超重或肥胖;二是借助仪器测试人体成分组成,得到体脂率、肌肉量、基础代谢率、内脏脂肪面积等,精准判断孩子肥胖特点。事实上,只要家长发现孩子体重、体脂率等不符合标准,肉眼可见的胖,或在7~11岁青春期前每年增重超过10斤,就应及时带孩子就诊。不要指望随着生长发育,孩子会自动瘦下来。受激素分泌影响,有些孩子青春期会食欲大增,加上学业压力大,无法保证运动量,体重更难控制。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7岁及以上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要遏制这一趋势,闫洁认为要多管齐下,在医院主导之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配合,才能攻克“减重关”。
医生输出专业指导。临床上,医生要进行个体化评估,为孩子定制科学的减重方案。临床外,医生应深度分析肥胖的危害和防治要点,积极进行科普宣教。
家长把好“吃动关”。家长应让孩子少吃或不吃零食,均衡搭配饮食,减少红烧、油炸等烹饪方式;鼓励或陪伴孩子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有长胖趋势的孩子,要关注其体重变化,及时带孩子接受专业干预。
学校尽好教育义务。学校是向孩子传播知识的关键阵地,应增加面向孩子和家长的健康知识教育,同时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管理部门优化社会环境。运动是治疗肥胖等多种慢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医院能提供详细的饮食指导,但缺乏具体的运动干预手段,体育管理部门应联合医院共同推进运动处方进临床;食品管理部门可改进营养标签,在食品包装上增加“热量超标”等警示;市场监管部门要限制高糖、高脂食品广告的市场投放,尤其要严审针对儿童的广告,避免误导消费。▲
研究人员对2009至2020年间韩国超过216万名儿童的身体健康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相较于体重正常儿童,肥胖儿童罹患免疫介导性皮肤病(IMSD)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其中,特应性皮炎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儿童体重一旦由正常跨入超重范围,特应性皮炎的患病风险就会大幅攀升;若能将体重减回正常,患病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该研究作者之一、首尔大学医学院皮肤科教授朴贤顺(音)博士说:“我们深信饮食等生活方式及肥胖问题,在潜移默化影响着肠道的微环境,并进一步催生免疫介导性皮肤病的发生。”新研究结果提醒,应积极倡导健康体重,并在肥胖儿童中推广科学有效的减重措施,尤其是在学龄前这一关键阶段。▲(刘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