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对胃肠肿瘤MDT答疑

专家小传:

孙涛,博士,主任医师、普通外科副主任,现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微创和综合治疗。

曹宝山,博士,主任医师、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主任,现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肿瘤化疗专委会主任委员,擅长肺癌及胃肠道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王皓,博士,主任医师、肿瘤放疗科副主任,现任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委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消化、泌尿系统肿瘤和淋巴瘤放射治疗。

●MDT有哪些治疗优势

陕西读者金先生问:什么是胃肠肿瘤MDT,治疗优势在哪?生存率会更高吗?

解答: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简称MDT)是由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科学、规范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它有几大特点:1.多学科协作,团队由外科、肿瘤化疗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个相关学科医生组成,根据病情再邀请其他专科医生参加。2.个体化治疗,团队会根据患者病情,共同讨论并制定治疗方案,而非单一学科的标准化治疗。3.早期介入,倾向于在疾病早期就进行多学科的讨论和治疗。4.综合决策,MDT可为患者提供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决策。通过MDT精准诊断和治疗,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显著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一些研究表明,MDT有助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 胃肠癌都能申请MDT吗

湖南读者姚女士问:确诊胃肠癌后,是不是能直接申请MDT治疗,费用能走医保吗?

解答:发现胃肠肿瘤后,是否需要申请MDT,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肿瘤分期。早期肿瘤直接手术切除即可获得较好疗效的,无需申请MDT。如果肿瘤处于中晚期或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器官或存在转移可能,MDT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2.医疗资源。MDT需要多个学科专家参与,如果所在地区或医院具备相应的医疗资源和经验,申请MDT会更有意义。3.患者和家属意愿。MDT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他们的意愿和对治疗的期望也是重要决定因素。4.经济因素。MDT可能会涉及更多的检查和治疗手段,且MDT服务费用未纳入医保,患者需要考虑自身的经济状况。

总之,确诊胃肠肿瘤后与主治医生讨论是否需要MDT,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对治疗方案有疑虑或希望获得更全面的治疗建议,也可以申请MDT。

● MDT能提高肠癌保肛率吗

河北读者陈先生问:我被确诊肠癌后,一直不确定能否一定保肛,MDT可以提高保肛率吗?

解答:MDT模式在直肠癌治疗中,尤其对于保肛手术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MDT模式下,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可能会推荐新辅助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这些治疗有助于缩小肿瘤、降低分期,从而为保肛手术创造条件。MDT团队中的外科专家,能够利用最新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如腹腔镜微创技术、3D腹腔镜等,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MDT模式也会关注患者的术后康复,包括肛门护理、功能锻炼等,以促进肛门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综上所述,MDT模式有助于提高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

● 术后每年还要做胃镜吗

广东读者张先生问:我前年做了胃癌手术,去年又做胃镜复查,显示没有复发。请问今年还要再做吗?日常要注意啥?

解答:临床诊疗指南推荐,术后1年内进行胃镜检查。若发现有高级别不典型增生或胃癌复发证据,则建议每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手术后注意事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定期随访,前2年每3个月随访检查一次,2年后至术后5年每半年一次,5年后每年1次。术后注重营养和饮食,应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每天约4~5顿,从流质、半流质到软食,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和数量,注意营养均衡。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如果发生大细胞性贫血,应当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日常也要避免接触与胃癌相关的风险因素,如腌制、烘烤、烟熏食品或高盐食品。还要适当运动,有助于身体康复和胃肠功能恢复。

● 萎缩性胃炎会癌变吗

安徽读者赵女士问:前不久做胃镜,发现有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伴局灶性肠上皮化生。这种情况会不会发展成胃癌?

解答:萎缩性胃炎只有极少一部分可能发展为胃癌。从慢性胃炎到胃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癌”。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细胞在长期炎症刺激下发生形态上的变化,变得更接近于肠黏膜的细胞。肠上皮化生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也并不一定会发展成胃癌。如果早期检查并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就能阻断这一过程。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轻中度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复查;累及全胃的重度萎缩性胃炎,建议每1~2年复查一次高清内镜。可使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物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及胃黏膜炎症。

● 胃肠肿瘤会遗传吗

湖北读者高先生问:家人患胃肠癌,我每年要不要做胃肠镜,胃肠肿瘤会遗传吗?

解答:目前,5%~10%的胃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3%~5%的患者可能存在遗传倾向。遗传性胃癌主要有三种类型: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家族性肠型胃癌以及胃腺癌和胃近端息肉病。此外,林奇综合征、李法美尼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息肉病、MYH基因相关性息肉病等遗传疾病亦可合并胃癌;家族性肿瘤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综合征、林奇综合征等也可能发生结直肠癌。总体上,遗传性胃癌及肠癌的人群比例较低,建议有需求者到相关专科咨询。家人若有胃癌或肠癌,自己如果存在胃肠道症状,或年龄超过50岁,可考虑做胃肠镜检查。初次检查未见异常者,可按照一般风险人群监测,不必每年进行胃肠镜检查。如果胃肠镜发现腺瘤、息肉等病变,建议一年后复查,如病变消失,可每2~3年检查一次或根据症状进行检查。

● 筛出异常要做ctDNA吗

北京市读者李女士问:体检时发现胃肠异常,体检医生建议我做ctDNA检测。这是种什么检查,有必要做吗?

解答:体检发现胃肠道异常者,首先需要进行疾病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胃肠镜检查仍是早期发现和诊断胃肠道肿瘤的主要手段,病理是胃肠道肿瘤诊断金标准,影像学检查是恶性肿瘤分期的重要依据。ctDNA通常是指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后释放进入循环系统的DNA,是一种特征性的肿瘤生物标记。ctDNA近年来成为肿瘤早筛、早诊及治疗中监测、随访的研究热点。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领域,对ctDNA进行检测为判断肿瘤微残存提供了依据,并对肿瘤术后辅助治疗决策、早期预测复发、晚期治疗耐药等提供了依据。但鉴于其对早期肿瘤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仍不理想,尚未成为胃肠肿瘤早期筛查的标准,故不推荐常规检测。

● 标志物升高是复发吗

浙江读者陈女士问:我做完直肠癌切除术后,当时没有转移,恢复良好。近日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这是不是直肠癌复发了?

解答:肿瘤标志物升高可能是直肠癌复发的一个信号,但并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肿瘤标志物升高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炎症、其他疾病,甚至是检测误差。因此,需要进一步检查来确定原因。通常,医生会建议进行以下检查来评估是否有复发:1.影像学检查,如CT、磁共振成像或PET-CT,以查看是否有新出现的肿瘤或转移灶。2.肠镜检查,直接观察直肠及周围组织,确认有无复发迹象。3.临床评估,包括体检和详细的病史询问,结合症状综合判断。总之,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要引起关注,但是否为复发需要更全面的检查来确认,建议尽早与医生沟通,进行必要的检查。

● 胃肠早癌有哪些示警信号

河南读者孟先生问:近一段时间以来,我经常腹泻,特别担心是肿瘤,请问早期胃癌和肠癌有没有示警信号?

解答:早期胃癌和肠癌由于没有带来明显破坏,一般没有示警信号。一旦出现示警信号,可能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了。胃癌常见示警信号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腹部疼痛、饱胀感;不明原因食欲减退,尤其是对肉类厌恶;不明原因体重减轻;恶心,偶尔伴有消化不良,严重时可能出现呕吐;黑便或大便带血。肠癌的示警信号有:排便习惯改变,如持续的腹泻、便秘;大便形状变细,或出现黏液、血液;腹痛或腹胀,特别是排便后没有缓解;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

以上信号也并非胃、肠癌的特异性症状,但若出现,应尽早就医。有家族史或其他风险因素者,定期筛查才是防癌关键。肠癌建议从45岁筛查,有家族史或炎症性肠病者可更早,每10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在胃癌高发地区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建议从40岁筛查,每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