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家有拾荒老人

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科主任、主任医师 吕继辉

前几天,我接诊了一位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女性。她看起来温文尔雅,尽管交谈时有明显的找词困难,但逻辑严谨,让人感受到她过往思维的缜密。

她曾经是一名教师,退休之后,却逐渐迷恋上了捡垃圾。她的女儿告诉我,起初,母亲还能将捡来的物品分类出售,但后来,她渐渐无法处理这些物品,导致家中杂物堆积如山。每当家人想要扔掉这些废品时,她就会情绪激动,大吵大闹……

每一位认知障碍患者都有一部症状发展史,而拾荒行为有时便是这一过程的开端。不少认知障碍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会出现捡拾垃圾、囤积物品等异常行为。

在按照惯例进行问诊、检查和开具处方后,她女儿在离开诊室前,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医生,这些药物能让我妈妈不再捡垃圾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没有特效药让老人吃了之后立马听话,不再拾荒和囤积。

看着与我同龄的这位女儿无奈的眼神,我深感她的担忧,于是给出了开放性的建议,希望能给她一些启发。

1.转移注意力。长辈拾荒的原因不一定是缺钱,也可能是要享受自由、探索与发现的乐趣。我们可以尝试引导长辈参与一些他/她们感兴趣的活动,如打牌、做手工、叠衣服、听音乐或摄影,以此占据他/她们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其逐渐摆脱拾荒的习惯。

但若他们把拾荒视作一项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生活内容,甚至像事业一样重要,短期内无法改变,我们则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投其所好地解决问题。如果强行制止,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破坏家人关系,以后更不好照顾。

2.防走失。老人外出捡垃圾,意味着会在户外游逛,需要注意防走失。建议随身携带有定位功能的手机、手环,或者佩戴标明联系方式的胸卡,还可以把一些必要的信息缝到衣服上。

3.注意卫生。有的长辈会去垃圾箱里挑拣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因此要尽量劝说他们戴上手套,而不是直接用手去翻找,以免被锐器划伤或沾染脏东西。当然,患有认知障碍的长辈不一定能听从让其戴手套的建议。那就常备免洗手消毒剂,督促其勤消毒,至少回家后尽快清洁双手和更换衣服。

4.囤积物品的处理。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还能把捡来的东西基本恰当地归类和处理,随着病情进展,他们会逐渐丧失清理能力,家里越来越拥挤脏乱。这时候就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见招拆招。

如果长辈对钱财比较在意,捡垃圾的目的就是为了卖钱,那就征得同意后跟他一起把东西“卖掉”。至于报酬嘛,能换钱就换钱,卖不掉时,家属不妨自己或找人扮演“买主”,别让长辈感觉“吃亏”就行了。

5.主动投放。如果长辈是真的喜欢某类东西,那就把物品清理干净“送鱼上钩”。

例如,有聪明的儿女在自家门口设了一个干净漂亮的垃圾桶,故意投放进父亲眼中的“好物件”,如矿泉水瓶、书本、日历、纸盒等,父亲每每看见这些东西,高兴得不得了,像占了大便宜一样搬回家。到了第二天,那个垃圾桶——他向往的“百宝箱”里,又会出现许多新奇的好东西。尽管这些物品时有重复,但由于老人的记忆力已严重下降,每一天他都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

拾荒和囤物,是认知障碍老人的常见表现。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手里的“钥匙”越多,越多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上述的方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患者及其家人较为顺利地度过这段充满挑战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