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负责人 冯雪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心血管病被称为“头号杀手”,其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不容小觑。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约75%的心血管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40%为重度残疾。面对这一威胁,心脏康复是患者“活得更久,过得更好”的理想选择。但当前,我国心脏康复站点的设置远远跟不上患者需求。欧洲多个学会联合发布的声明指出,为满足庞大的患者需求,中国需增设超300万个站点。
多学科联手促进心功能恢复
心脏康复是一种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模式,有助术后功能恢复,以便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状态,还可降低未来的复发风险。心脏康复站点,就是提供这类医疗服务的专业场所。
8月8日一早,《生命时报》记者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进行实地了解。一踏入中心,一眼就看到位于最中央的前台,个案管理师会在那里及时提供服务。其他医疗空间呈“回”字形环绕分布,沿着右侧走廊前行,可直接通往运动区域。该区域设有氧区和抗阻区,配备了椭圆仪、跑步机、坐式推肩训练器等健身器械,训练空地上还放着哑铃、泡沫滚轴、瑜伽垫等器材,让人恍若置身于小型健身房。然而,器械旁“搭配”的电子血压仪、心电监护设备、监护屏等专业医疗设备,处处突显着不同。继续逆时针前进,依次可见呼吸睡眠诊室、心理诊室、中医理疗室、压力管理室、营养评估室、远程康复室、综合评估室、心肺评估室等多个诊疗区域。
康复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向《生命时报》记者介绍,如果患者是第一次就诊,首诊医生会开具基础评估单,进行人体成分测试、心肺评估、体适能评估等检查,结果出来后由心脏康复团队进一步制定康复方案,并监督执行。
从头到脚都“检查”一遍后,患者可去休息区稍作休息,这里有一块心愿墙。“我想恢复后到祖国各地去看看!”50多岁的陈先生第一次就诊时写下的这句话,位于最显眼的位置。4年前,他体重飙升至118千克,糖尿病、高血脂接踵而至,不幸发生心肌梗死,幸好及时进行支架手术才捡回一条命。出院后,为降低二次心肌梗死、失能风险,他来到这里进行减重治疗,在36次诊疗后成功减重25千克。如今,他的血脂正常了,精力也似恢复到十多年前的水平,墙上的心愿变成了现实。
心脏康复中心涵盖康复科、心脏内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像陈先生这类有减重需求,或有睡眠障碍、戒烟需求的患者,都可来中心就诊。
推进工作不理想,缺口很大
心脏康复以整体评估为基础,通过开具药物、运动、营养、心理、戒烟等多项处方帮患者进行康复,从根本上强化心功能,降低心血管病带来的致残、再住院和死亡风险。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负责人冯雪坦言:“我国心脏康复推进工作不理想,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300万个站点缺口基本属实。”
根据冯雪团队2020年的调查结果,我国共有130家医院开展心脏康复,平均每1亿人仅有9.2家,可完整开展Ⅰ~Ⅲ期(住院康复、门诊康复、居家康复)的仅占35%。此外,地域差异明显,城市地区开展率约35%,农村地区不到14%;中部地区最高(32%),西部地区最低(16%)。为找到具体原因,冯雪团队对全国500多家三级医院进行了“阻碍康复中心建设的因素”调查,发现“缺乏设备”“缺乏对心脏康复感兴趣并接受过培训的医生”“医务人员对心脏康复认识不足”,占比前三;选择“患者不了解心脏康复”的接近半数。
冯雪认为,当前的障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康复意识不足,积极性差。不少患者不知晓心脏康复,即使有所耳闻,也觉得不重要、不值得。冯雪表示:“在他们看来,二次住院、手术能‘开通血管’,这是该花的钱,但康复治疗效果‘看不见摸不着’,就没必要了。”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在首次支架手术后3~5年往往就会进行第二次手术,再过3~5年可能面临心衰,需要心脏移植,而心脏康复治疗能很好地防范复发和疾病恶化,意义重大。此外,对于改变生活方式、坚持训练等康复要求,也有患者表示不愿做、做不到。
医保覆盖少,治疗有负担。一次普通的康复训练费用在200~300元,心脏支架术后患者一般需36次,加上康复期间至少3次的评估费用,花费约2万元,对不少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近几年来,国家逐渐扩充心脏康复医保条目,但仍有大部分心脏康复条目未纳入医保。
可及性差,患者难坚持。心脏康复患者出院2~3个月内需隔一天就诊一次。如果居住地周边没有康复站点,甚至需去其他城市,交通费、精力和时间等成本巨大,让人难以坚持。
转介率低,打消多方积极性。全球范围内,评估心脏康复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转介率,即患者术后被成功转介到康复中心的概率,美国的转介率约40%,我国仅20%。冯雪称,转介率低是上述原因的综合结果,康复中心缺患者、缺收入,很难运营下去。在患者层面,即使决定做康复,发现康复中心门可罗雀,难免打退堂鼓;在医院建设方面,投入产出比低,医院建设康复中心、医生加入康复行业的积极性难免受打击。
让康复融入临床链路
冯雪担忧地说:“患者不了解、医院不建设,站点进一步减少,患者更不了解……当前康复中心建设似乎走入死循环。”想要打破窘境,关键在于让康复彻底融入临床链路。
临床医生宣传康复理念。心血管疾病多是血管狭窄和堵塞,康复训练不仅有助减轻症状、避免二次堵塞,还可降低死亡风险。但这些好处,不少患者并不知晓。冯雪认为,健康教育需依靠大众媒体,但绝不能忽视临床医生的重要性,他们是最先接触患者的人,也是患者更为信任的人,进行健康教育再合适不过。
将转介率纳入评估标准。当前,不少临床医生没有介绍心脏康复的意识和动力,一方面是不了解、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在现有医疗制度下,临床医生没有这项义务和责任。冯雪认为,如能在临床医生手术质量评估标准,或医院整体医疗质量评估体系中,加入心脏康复转介率,提高临床医生积极性,情况或将大为转变。
推动家庭心脏康复发展。与门诊康复相比,家庭心脏康复没有交通障碍、时间冲突,还能实现全天候干预,患者更能坚持。这种康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先进行门诊康复,逐渐过渡至家庭康复,专业人员全程随访;二是通过“心脏康复干预手册”直接进行家庭康复,专业人员定期随访。因第二种形式对患者素质要求极高且有一定风险,当前以第一种为主,但由于康复中心数量不足、康复治疗师短缺等症结,开展范围极其有限。对我国庞大的患者群体来说,家庭康复如能发展成熟将带来极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