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本报记者 施 婕
前不久,上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附属医院。至此,连同2020年共建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该大学的附属医院增为3家。近年来,不少高校在筹建医学院、收纳附属医院方面动作频频,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涉足医科、建设医学院,国内高校掀起一阵“医学院热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国内42所一流高校里,已建成或正在筹建医学院的达30余所。
争先恐后,前赴后继
我国高校办医学院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曾经有医学基础,如今自建医学院,比如南开大学1930年在理学院设立了医学预科班,半个世纪后提出建立医学教育试点班,多年筹建后于1993年正式成立南开大学医学院。另一种是现下的主要形式——高校联合,2000年前后高校“合并”热达到高峰,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合并”关系的。
2017年左右,全国又迎来一波高校集中办医学院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2017~2020年全国自建或共建医学院的综合性高校超十余所。就区域来看,创办医学院的高校大多集中在实力雄厚的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主要为国家重点综合性院校。近年来,越来越多理工大学开始创建或加强医学院,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师范大学也是新生力量,目前已有3所双一流院校先后成立医学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将这股热潮形容为“争先恐后,前赴后继”。一方面,医学是一门复杂学科,需从物理、生化等多学科汲取知识和技术,创办医学院可加强各学科的跨界合作,推进“医工结合”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少以理工类见长的高校建立医学院就有这方面考量。另一方面是当地政府支持,比如安徽省教育厅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医学专业,以更好地服务地方和基层。还有一方面是“医学红利”,如今,“高校得医学院者得科研天下”已是业内共识。“创办医学院可带来科研经费,直接实现学科实力、学术影响力的快速提升,进一步助推大学排名的上升,还能极大提高社会声誉,吸引人才。”储朝晖表示,数据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分资助总额从2000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8.6亿元,增长近34倍。
真的准备好了吗
前期投入大、培养周期长、临床要求高、培养职业指向明确一直是传统医学院的教育特点。高校创建医学院时,期望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实现医学人才“质”与“量”的双重提升,但目前看来并未达成预期。
医学办学门槛高。单从前期投入来看,不少高校创办医学院都是从“零”开始,人才引进、精密仪器、实验平台建设意味着投入一大笔成本。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教育学家巴德年就指出,“一些新办的医学院,没有解剖学教研室,也没有教解剖所必须用的解剖房,病理科没有病理标准、标本”。师资力量是另一大难点,部分学科的教师一直难以到位。比如,解剖学、组胚学的教学人才缺乏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巴德年直言“这种情况下办医学院,我认为是不具备条件的”。
管理无法直接套用。从管理模式来看,相较于独立医学院,高校设立的医学院缺乏相对自主的管理权限;部分医学院被合并后,各科系被分割重组为公共卫生、药学、护理等多学院,原本协调的内部合作模式可能被打破。而且,医学是一门很重视实践的学科,培养出一名合格医生,除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外,还需临床实践。如果将理工科的传统管理思维“套用”在医学专业上,难以保障教育的完整性。但如今,已有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表现出明显“重科研、轻临床”特质,也有不少毕业生表示“只懂科研,不会看病”。储朝晖认为,在现有评价体系下,得益于“一校两制”的管理模式,北京协和医学院保持了教学、人事、财务、招生等各方面自主权,较为成功。
培养过程相对漫长。从发展周期来看,医学生培养周期长,成果显现具有延时性,长此以往,部分医学院难以得到所在大学的重视,可能呈现下行发展状态。而且,储朝晖指出,很多高校合并的目的在于做大综合大学,而非做强医学院,有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医学院并入综合性大学后逐渐沉寂。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超过300所医学院校,其中92所综合类高校(包括理工类高校)下设医学院部,占据了医学院近1/3的体量。但在发展方面,这类医学院面临诸多尴尬。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一项调查研究发现,2015~2019年,传统医学院招生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合并医学院校的招生增长率在5%左右浮动,2019年降至1.7%。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统计结果,过去20年间,医学院校(包括传统医学院、高校创设医学院)毕业生人数从每年7万人上升至每年94万人,增长12倍有余,但医院诊疗人数仅增长了3.1倍,医学就业市场整体供大于求。一些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与实践教学能力较差,部分毕业生拿不到执业医师证(2023年临床执业医师笔试通过率仅为43%),即使考过“执业证”也有无法胜任相关医疗岗位的。医学生就业还存在“大医院进不去,基层医院不想去”的怪圈。
追求内涵式发展
“规模更大,数量更多,一味强调外延发展,盲目从众办医学院,反映出学校决策失灵。”储朝晖认为,“医学院创设潮”不仅难以培养医学人才,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医学院建设急需进行深层次改革,迎来新一轮内涵式发展。
政府把握方向。今年7月,江西省卫健委、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高等学校根据需求合理设置医学专业报考条件,提高医学教育门槛,成为首个限制非医学院校开设医药卫生类专业的省份。此外,政府还需加强政策倾斜,为医学生的基层就业提供充足经济支持、岗位数量,增强基层吸引力;多提供相应培训机会,帮助医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医疗工作。
提升培养质量。高校需以医学院相对独立的发展为前提,一是提“内涵”,了解并尊重医学专业的培养规律,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教学资源;二是强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培养,依据社会需求进行分科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执业证书通过率;三是重实践,需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储朝晖提到,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协和医学院借鉴了国际经验,实施“4+4”学制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允许非医学类本科生就读临床医学博士,招收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有较好成效。▲
##好举措方便家门口就医
%%本报特约评论员 高 畅
===
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围绕方便居民就医、优化服务提供、简化就医流程、改善服务体验、做好慢病管理、提升签约感受6方面提出10条具体措施,为方便群众家门口就医指明了方向。
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就医体验。基层“看病难”主要是难在基层卫生机构不够多、不够用,服务能力不足。当群众的看病需求无法在基层得到满足时,只能往上级医院跑,不仅麻烦,还可能出现上级医院患者多、医护不足,无法及时诊治等情况。上述举措的顺利实施,可通过多途径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使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更均衡地覆盖城乡社区居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专业的健康服务。
自举措发布以来,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和落实。比如,兰州市卫生健康委在落实举措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打造了“闭环式健康服务”模式,即将医疗和随访服务融于一体,患者在住院期间,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业医护团队的高水平治疗,出院后由基层医护进行入户健康随访,实现闭环式全方位健康照护,不仅满足了群众就医需求,还优化了就医体验。
便民惠民举措不必“一刀切”式落实,不必照抄照搬,更不必一蹴而就。未来,各地在推进过程中,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强化责任担当,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有益探索,做到稳步推进、逐步到位。比如结合本地实际,细化相关措施;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案例,提高基础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将便民惠民举措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