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孟 婕
田雨汀 文 □马宏亮 绘
清晨起床就咳嗽、咳痰,稍一运动就胸闷气短,可能是慢阻肺的表现。慢阻肺,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统称。慢阻肺虽然病情进展缓慢,不会立即危及生命,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有近1亿慢阻肺患者,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27%,这意味着每4位老人中就可能有1名慢阻肺患者。然而,慢阻肺的知晓率、检查率、规范治疗率低,许多人往往忽视了早期症状,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直至出现较严重症状时才就医,可能已是中晚期,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
图2:人在呼吸时,通过吸气将空气顺着呼吸道送入肺泡,氧气在肺泡内与二氧化碳交换,再通过呼气将二氧化碳排出肺部。
图3:吸烟时,烟草中的有害气体会和氧气一起进入肺部“大本营”。
图4:烟草烟雾等污染物会毒害支气管内皮、刺激外皮,导致管腔变窄。
图5:污染物进入肺泡后,免疫系统会立即采取行动,将其一一歼灭。
图6:免疫细胞在与烟草烟雾等污染物进行斗争的同时,肺泡里也留下了战斗的“疤痕”。
图7:慢阻肺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40岁以上、常年吸烟、有慢阻肺家族史等人群,应每年做1次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主要影响气道和肺部,会让患者呼吸越来越困难。人在呼吸时,通过吸气将空气顺着呼吸道送入肺泡,氧气在肺泡内与二氧化碳交换,再通过呼气将二氧化碳排出肺部。若呼吸时吸入了烟草烟雾、雾霾、尾气等,这些“坏”微粒就会跟着空气一起进入肺泡“大本营”,不仅一路刺激支气管,还会在肺泡中大搞破坏。此时,免疫系统被激活,淋巴、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火速出击,清除“敌军”。“战斗”结束后,虽然“敌军”被清除,但也给肺泡和支气管等战场造成了一定损伤。上皮细胞受刺激后分泌黏液,使气管壁肿胀,呼吸变得不顺畅。“战斗”留下的“残骸”会形成疤痕,发展成慢性炎症,阻碍呼吸。若“战斗”经常发生,呼吸道会被不断刺激,疤痕越来越多,呼吸就会越来越受阻,逐渐发展为慢阻肺。
慢阻肺患者早期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通常是间歇性、晨起重、冬季多、痰液黏,运动或劳累后气短。随着病情发展,肺功能会逐渐下降,出现胸闷、喘息、整日咳嗽等症状。到了晚期,则会合并慢性呼吸衰竭、肺心病及自发性气胸等,造成严重肺损伤。
面对这种虽然性子慢、危险性却极高的疾病,该怎么防?第一,要远离致病因素。吸烟是慢阻肺的罪魁祸首,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含有几千种化学成分,其中超过70种是致癌物质,吸入后会损伤气道的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形成慢性支气管炎。超过50%的吸烟者会发展为慢阻肺,所有年龄段人群都应尽早戒烟。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具有细胞毒性,会损伤黏膜、减弱纤毛运动,使气道的清除功能下降,增加感染风险。长期接触二手烟、厨房油烟、职业性粉尘等,均是诱发慢阻肺的危险因素。因此,建议雾霾天外出或暴露于粉尘环境中工作,要做好防护;烹饪时合理使用抽油烟机,加强厨房排烟和通风。
第二,定期检查肺功能。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可以了解呼吸系统生理状态,明确肺功能障碍类型,判定病变损害的程度,评估肺的功能储备。建议40岁以上、常年吸烟(包括有吸烟史已戒烟者)或吸入二手烟、暴露于空气污染环境、有慢阻肺家族史等人群,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查。
第三,遵医嘱规范治疗。目前没有有效方法能根治慢阻肺,但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等,有助改善症状、抑制气道炎症、减少急性发作。另外,老年患者应定期接种流感、肺炎球菌等疫苗,以防感染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