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主任中医师 罗毅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 赵树山
本报记者 田雨汀
骨折,作为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在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骨折后48小时内被称为“黄金治疗时间”,如果能尽早就医治疗,将有助提高恢复程度。但《柳叶刀·健康长寿》刊发研究显示,由于患者缺乏对“黄金治疗时间”重要性的认识,甚至觉得在家养一养就好了,导致延迟就医,不利于骨骼痊愈,甚至会降低生活质量。
骨折后72小时内手术者不足两成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全球24个国家、55家医院的4486名5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发现,84.8%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62.2%是在受伤后24小时内入院,22.7%则在受伤后72小时或更长时间入院。其中,中国患者在72小时内接受手术的比例仅为18.8%,低于被调查的其他亚洲国家;从受伤到手术时间在48小时之内的比例为6.9%,48~72小时的比例为11.9%。研究人员指出,入院延迟的最常见原因是,从其他医院转诊、患者认为骨折能自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赵树山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临床中,髋部骨折患者就医不及时的情况很常见。“从住院数据粗略估算,约七成患者在骨折三四天后才来就诊,还有一小部分患者是七八天后就医。总体来看,就医较晚者以70岁以上老人居多。”前不久,赵树山就接诊了一位因摔倒导致髋部骨折的72岁患者。老人先到当地医院就诊,院方判断无法处理后,老人被转诊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转诊过程中,因病情重且存在基础疾病,老人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住进医院时已出现多种并发症。经过治疗,老人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不仅需要长时间卧床,还时刻面临各种并发症的威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主任中医师罗毅文表示,新研究通过与其他国家横向对比,凸显出我国髋部骨折患者就医延迟的现状,“这提示国人,特别是老年人,亟须提高对髋部骨折的重视。”赵树山表示,研究还侧面反映出我国骨质疏松防治的现状。髋部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他们大多存在骨质疏松,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抗骨质疏松治疗不及时,会让骨折或再骨折风险大幅增加。
手术拖延,后果严重
国内外临床研究均提示,髋部发生骨折,接受手术治疗越早,临床疗效越好,骨折后48小时内被称为“黄金治疗时间”。其他部位发生骨折,如脊柱、桡骨远端、肱骨近端等,最佳手术时间各不相同。例如,脊柱骨折与髋部一样,应尽快手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则需先手法复位和消肿,并检查是否满足相应标准,再考虑手术治疗。罗毅文表示,脊柱及髋部骨折后尽早手术,可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风险。然而,由于多种主观和客观因素,许多患者往往无法在黄金时间内接受手术。
认知程度低。赵树山表示,门诊中常遇到患者对骨折存在误解。比如,认为骨折能自行恢复,或担心手术风险而选择保守治疗;有些患者家属意见不统一,犹豫是否要手术。对于髋部骨折等严重骨折来说,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首选,保守治疗不仅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转诊时间长。不少患者因转诊延迟而错过最佳手术时机。这些患者首诊通常在基层医院,仅初步检查和诊断就可能花费1~2天,随后还需要数天时间转诊至上级医院。另外,部分患者首诊医院由于没有床位,需要转诊至其他医院,等待非急救转运时也会耽误一定时间。在此过程中,患者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或出现各种并发症。
基础疾病多。部分高龄患者存在多种基础疾病,不符合手术要求,需要先将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到合理范围内才能手术。若存在需要优先治疗的并发症,后期手术时间将变得不可控,会让治疗时间越拖越久,错失最佳手术时机。
手术等候久。髋部骨折手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压、血糖等,需要多学科医生密切配合,考验合作效率。另外,不少医院未开通髋部骨折绿色通道,住院要排队,手术也要等待,很可能令患者错过“黄金治疗时间”。
“髋部骨折还有一个名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可见其严重性。”赵树山解释称,骨折后若不及时就医,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第一,桡骨远端、肱骨近端等非负重部位骨折,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不仅影响美观,还会让肢体功能下降。第二,由于骨折后的疼痛令人无法站立,患者往往要长时间卧床,可能导致身体各项机能下降,甚至出现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加剧病情,让治疗难度和死亡率直线上升。第三,一些患者骨折后自觉不严重,仍旧随意走动,可能导致骨折移位加重,周围软组织挛缩、炎症加重,影响手术和预后。
学会辨别骨折症状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机能会逐渐退化,老年人的骨质变差,即使是轻微外力,如打喷嚏、提重物,也可能导致骨折。两位专家呼吁,无论骨折程度轻重,都应高度重视,遇到开放性骨折、严重肿胀或无法感知疼痛等情况,务必立刻就医,切忌拖延。
疼痛异常莫忽视。赵树山强调,患者一要学会辨别骨折的几种症状:活动时痛感明显加剧、周围组织肿胀、肢体形态发生弯曲或角度异常、受伤部位难以正常活动或移动时发出声响。二要警惕两种情况:摔倒、磕碰、撞击等明确外伤导致的疼痛;某一部位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持续性疼痛,几天都不见好转。
平躺不动更安心。如果是颈椎、胸椎、腰椎、髋部、下肢等身体承重部位骨折,最好不要自行站立或行走,而应平躺等待救援。赵树山表示,还应避免搬动,以免造成二次伤害。桡骨远端、肱骨近端等上肢非承重部位骨折,可使用夹板简单固定伤处,止血、冰敷等简单处理后前往医院。如果老人无法清楚表述疼痛部位和程度,最好呼叫救护车转运。
手术治疗分类型。罗毅文介绍,骨折的治疗需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受伤部位和严重程度等选择治疗方案。以髋部骨折为例,99%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但部分身体状况欠佳者,如无法耐受手术或存在其他严重疾病,需要经综合评估后,考虑是否保守治疗。部分上肢骨折患者,可经手法复位,使用夹板、石膏或支具固定后自然愈合。
术后康复要积极。术后康复过程中,患者要根据医生建议适度站立、行走,锻炼肌肉及关节;合理搭配膳食,必要时服用钙、维生素D等补充剂;术后1个月、3个月及半年到医院随访;家中可以安装扶手、铺设防滑地垫等,以免患者再次跌倒骨折。▲
##欢迎订阅2025年生命时报
%%生命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