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中西医结合巧治心悸

主讲人:安徽省涡阳县中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 付金强

心脏是人体内最辛苦的器官之一,被称为人体的“发动机”。清醒、安静状态下,成年人每分钟心脏跳动70~80次。心悸是心脏的一种异常状态,人们通常能感受到心脏的异常跳动,或快、或慢、或强、或弱,有时还伴随着胸闷、气短、乏力等不适。那么,心悸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1.在西医看来,心悸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生理性因素。生活中,剧烈运动、精神紧张、饮酒、喝咖啡、喝浓茶等都可能引发心悸。例如,一场激烈的跑步比赛后,心脏会加速跳动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此时运动员就可能出现心悸的感觉。另外,情绪的剧烈波动,如惊恐、愤怒等,也会刺激神经系统,导致心悸。

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疾病是引起心悸的常见原因,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功能会加快跳动,从而引发心悸;心律失常则是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都会让人感到心悸。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血糖等,也可能导致心悸。发生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悸。

2.西医如何治疗心悸?

对于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医生通常会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手段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心动过速的患者可以使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来减慢心率,心动过缓者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贫血患者需要针对原因进行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甲亢患者需要进行抗甲状腺治疗。

此外,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减少精神压力、戒烟限酒等。对于一些严重的心悸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治疗。

3.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心悸?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生与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痰饮内停等因素有关。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气血不足。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气血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气血不足,心脏得不到充分滋养,就会出现心悸。比如,长期劳累、营养不良、失血过多人群,就容易出现气血亏虚的情况,从而引发心悸。这种类型的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治疗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为法,常用归脾汤。

阴虚火旺。阴虚则阳亢,虚火内生,扰动心神,也会导致心悸。阴虚火旺常见于一些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情绪急躁的人,他们体内的阴液被消耗,阳气相对偏亢,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扰乱了心脏的宁静,表现为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治疗以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为主,可用天王补心丹。

心阳不振。心阳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也会引起心悸,表现为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这种情况多见于年老体弱、久病不愈的人,他们的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心阳不足,就像一台动力不足的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治疗以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为主,可选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痰饮内停。痰饮内停型患者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形成痰饮,阻滞气机,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也可导致心悸。例如,一些肥胖的人体内痰湿较重,容易出现心悸的症状。这类患者容易感到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治疗以化痰逐饮、宁心安神为法,苓桂术甘汤是常用方剂。

同时,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法也可用于辅助调节心神,缓解心悸。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达到治疗心悸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厥阴俞等。内关穴(小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神门穴(腕横纹外侧凹陷处)可以养心安神、补益心气;郄门穴(小臂内侧,腕横纹上5寸)对于治疗心悸、心痛等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另外,中医强调整体调节,即使对于非心脏原因的心悸,也会通过调整脏腑平衡、调和气血来缓解症状。例如,因情志因素所致的心悸,可辅以心理疏导、情志疗法,如打太极拳、冥想等,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焦虑。

总之,心悸的中西治疗方法各有特色。西医注重病因诊断和针对性治疗,通过药物、手术等手段快速缓解症状。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治疗心悸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心悸的各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