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学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 倪海龙
本报记者 李珍玉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亚军教授团队近期在《英国眼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儿童青少年中,约1/3已患近视,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7.4亿例,近视率将升至39.8%。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上述新研究纳入276项既往研究,分析了全球50个国家、540万名儿童青少年的数据,结果显示,过去30多年间,全球近视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24.32%增长到2023年的35.81%,相当于每3个儿童青少年中就有一人近视。青少年患病率超过儿童,且在2020~2023年达到54%的峰值。以区域来看,近视偏爱两个“东部”地区——东亚地区、中国东部。
在全球范围内,亚洲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最高,达到35.2%,近视率最高的3个国家均在东亚地区,分别是日本、韩国、俄罗斯;聚焦于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位居全球第五,且以东部地区最高。对于这一现象,浙江大学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倪海龙说,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学习时间更长。尊重知识、重视教育是东亚国家的文化传统。研究人员称,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正式教育多始于生命早期,儿童青少年的日常学习时间普遍较长,这意味着用眼更多,更易因视疲劳诱发近视。研究发现,上海初中生平均每周花在家庭作业的时间是14小时,而美国同龄孩子的家庭作业时间是6小时、英国只有5小时。
过早接触屏幕。如今,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愈加普及,不少学校通过这些产品开展教学,长时间、近距离使用这些设备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一大诱因。部分家长习惯用手机替代自己“陪伴”儿童,尤其是幼儿,使其过早接触电子设备,近视低龄化愈加严重。
“宅”家时间长。“目”浴阳光有助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澳大利亚一项追踪4000名儿童的大型研究发现,即使只是待在室外,不进行运动,比如看书、野餐,也有助预防近视。但在课业压力、电子产品的干扰下,儿童青少年大多待在教室内或家中,在过度用眼的同时户外活动时间大大减少。
经济水平差异。越是经济、教育水平发达地区,近视率往往越高。同时,我国眼科资源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较为集中,近视更易被发现、诊断,而农村的近视自报率较低。但当下,这种差异正在缩小,或也与欠发达地区电子产品普及、户外活动减少等因素相关。
为防止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进一步升高,倪海龙建议从四个维度采取对策。
政策为眼睛减负。2018年国家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2021年8月,全国中小学校开始落实“双减”工作——减轻作业负担、减少校外培训班。但在升学制度、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庞大考生基数的影响下,减负工作任重道远,各地教育部门仍需加大督导、问责,因地制宜制定、落实细则。
学校是防控基地。倪海龙强调,儿童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需释放课间活力,保证他们每天有1~2个小时户外活动时间,每学期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同时,从硬件上改善学生视觉环境,推进可调节课桌椅、护眼灯进校园,切实减少近视风险。
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需掌握科学用眼的知识,做到以身作则,在家中注意看书写字的姿势、在休息日多带孩子去户外运动。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比如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
个人养成好习惯。儿童青少年要注意,阅读书写时保持“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厘米)、胸前离课桌约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约一寸(3.3厘米);谨记“20-20-20”,即看近处20分钟要休息、抬头眺望20英尺(约6米)外的地方至少20秒;要早睡,保证每天10小时充足睡眠;一旦出现视力模糊、看远困难等问题,要及时告诉家长、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