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糖友减重5%就能获益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小英

本报记者 田雨汀

专家小传:李小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专科分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常委

编者按:“糖”和“胖”就像一对难兄难弟,总是如影随形,不仅影响着血糖、血压等指标,还会增加并发症风险。为进一步规范糖友体重管理,《中华糖尿病杂志》近期刊发了《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下称《共识》),从全面评估、分层管理及减重措施等方面给出建议,本报特邀《共识》作者予以解读。

我国糖友“肚子大”

近年来,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迅速,超重/肥胖、糖尿病的患病率随之快速上升。数据显示,1982~2018年,我国成年人的平均体重指数(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从20.9增加至24.4;2015~2019年,超重和肥胖率达到34%和16%,与此同时,我国成年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达到11.2%。

统计显示,我国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超六成糖友合并超重或肥胖。《共识》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表示,虽然我国人群的肥胖程度相较欧美白种人轻一些,但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容易形成腹型肥胖,也就是俗称的“将军肚”“啤酒肚”。调查显示,39.7%的2型糖友合并腹型肥胖,即使在体重正常的患者中,也有12%存在腹型肥胖的问题。

临床上,BMI超过24可诊断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男性腰围大于85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可诊断为超重;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即属于腹型肥胖。李小英表示,肥胖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腹型肥胖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脂肪代谢紊乱等多种问题,因此糖友不仅要管好体重,更要严格控制腰围。

减重获益有三重

针对糖友超重/肥胖问题,李小英指出,适当减重,并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很多益处,还能进一步减少降糖药的使用。

改善代谢。研究表明,糖友早期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有助改善血糖、血压和血脂。《共识》提示,糖友减重5%,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和甘油三酯;减重超过15%,可显著改善代谢状态。在药物方面,英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体重减轻3%~5.4%的糖尿病患者,处方药物的使用减少5%。

实现缓解。部分糖友减重后,可实现糖尿病的“缓解或逆转”。发表于《柳叶刀》的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研究提到,糖友强化体重管理第1年和第2年,疾病缓解率分别可达45.6%和35.6%。《共识》指出,糖友减重10%~15%,就有可能实现缓解;若减重幅度超过15%,缓解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

减少并发症。血糖长期波动会给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带来损伤,导致心、脑、眼、肾等多处出现并发症。《共识》强调,减重10%~15%,就有助缓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减少膝骨关节炎发生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率。

“体重越高,血糖控制往往更难,因此糖友一定要积极减重。”李小英强调,根据《共识》建议,超重或肥胖糖友应至少减重5%以上,结合BMI进行个体化减重目标的设定。参考目标为BMI小于24,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可适当放宽。

分层管理是关键

“不同糖友的身体条件、健康状况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对糖友进行分层管理很重要。”李小英强调,超重和肥胖糖友的体重管理不能“一刀切”,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和精细化不仅利于各项指标的全面达标,更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长期预后。

《共识》建议,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对糖友的减重治疗进行评估。第一步,评估体重相关指标,包括BMI(身高、体重)、腰围、体脂率、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第二步,诊断超重/肥胖的程度及类型;第三步,个性化设定减重目标;第四步,根据是否合并心血管风险因素进行分层管理。

不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的超重糖友,推荐使用不同减重强度的药物治疗;BMI超过32.5,可接受代谢手术。对于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的糖友,不管BMI如何,均应接受减重效果非常强的药物治疗;若BMI超过32.5,可接受代谢手术。

减重治疗要前移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肥胖症与2型糖尿病管理的基石,应贯穿始终。减重成功后,糖友需进行长期体重管理,以减少反弹。《共识》建议,可选择限制能量平衡膳食、高蛋白膳食、间歇性禁食;每周进行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150分钟高强度运动,以显著减少内脏脂肪,并预防反弹;每晚睡眠时间应在6~8小时,并对睡眠障碍进行常规筛查。

不过,考虑到生活方式干预的减重幅度有限、患者依从性欠佳,《共识》强调,临床医生应重视使用有助减重的降糖药物,将“减重治疗”的窗口前移。李小英解释,降糖药的减重作用可按“非常强”“较强”“中等”“无影响”“体重增加”分类。对于合并心血管风险因素、BMI大于24的糖友,推荐使用减重效果非常强的降糖药物,如替尔泊肽、司美格鲁肽;未合并心血管风险因素、BMI在24~26者,可使用减重效果中等或较强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度拉糖肽、利拉鲁肽等以及所有列净类降糖药。

在采取上述方法干预后,血糖仍然控制不佳的糖友,可考虑代谢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胃袖状切除术、胃旁路术和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需注意,虽然手术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血糖,使部分糖友达到“缓解”状态,但有一定短期和长期风险。”李小英提醒,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吻合口瘘、消化道梗阻、溃疡等,远期并发症包括营养缺乏、胆石症、内疝形成等。因此,糖友需谨慎评估风险,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手术治疗。

四类糖友须谨慎

《共识》特别提出,针对孕期、1型糖尿病、低体重、肌少症的四类糖友,体重管理有各自对应的注意事项。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体重过度增加与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等不良母婴结局风险升高有关。建议根据孕前 BMI确定孕期体重增加的目标;规律产检,监测体重变化,每个孕周的最后1天测量1次体重,以保证体重的合理增长。

1型糖尿病患者。在我国1型糖友中,有17%的人存在超重或肥胖,这些1型糖友可能发展为“双重糖尿病”,即同时存在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病风险也会显著增高。因此,所有1型糖友均需控制并维持理想体重。

低体重患者。BMI小于18.5属于体重过低,会增加骨折、心源性猝死、全因死亡等的相关风险。若糖友体重过低,应注意排查是否存在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紊乱、饮食控制过于严格或运动消耗过多等情况,并尽快改善低体重。饮食上应合理、逐步增加总热量的摄入,进行强度较低的运动;降糖药物宜选择具有刺激胰岛素分泌或改善胰岛素作用、增加体重的口服降糖药,或调整为胰岛素治疗;合并慢性疾病的人,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肌少症患者。肌少症常发生于老年糖友群体,表现为BMI不高但体脂显著超标,临床上容易漏诊。这类糖友一定要改变吸烟、喝酒、久坐的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治疗与肌少症相关的基础疾病。此外,建议对所有肌少症患者和可能存在肌少症的老年糖友进行筛查,给予积极的营养干预,尤其要补充足量蛋白质,并联合运动改善躯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