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用手机也要讲礼仪

受访专家: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赵如涵  

□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周仁来  

□北京回龙观医院康复科心理治疗师  赵欢

本报记者 王思予

自律有两个维度

现代社会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人们更多关心它的功能和操作技巧,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它人际层面的正确使用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赵如涵表示,礼仪和自律往往分不开,在手机使用礼仪中要注意两大“自律”:

1.安全的自律。作为司机,应当注意不要边开车边玩手机,即使自认为车技不错,也会引发乘客不适;在飞机上,我们需要配合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或关机。当然安全自律也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当自己或他人用手机支付输入密码时,都要记得主动回避、保护好隐私,更不要轻易翻阅他人手机。陌生二维码、链接、验证码以及电话,都不要轻易打开或是接听,谨防电子诈骗。

2.场景自律。在工作场景或会议中,一定要让手机置于静音状态,不要刷手机和回复无关消息,以免扰乱场景的严肃性;尽量用笔纸代替手机做会议记录,以免引起他人尤其是讲话者的误会。这是因为,当人在台上讲话时,如果明显感觉到听众的注意力在其他地方,会产生焦虑、挫败感,甚至是愤怒;在和他人一起用餐和交流时,非必要不看手机。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周仁来说,心理学上有一个“镜像原理”,就是人们会不自觉模仿身边人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餐桌上有一个人开始玩手机,其他人都跟着刷起了手机。也建议在和他人面对面打招呼时,如正在使用耳机或手机,最好把耳机摘下来,抬头直视对方,既避免听不清的尴尬,也显得自己尊重对方。▲

尊重他人是核心

如今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是因为它真的很“神通广大”。

通讯与社交。手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讯,此外,智能手机上的社交应用让我们能分享生活点滴,实现跨地域的实时交流。信息获取。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快速查找各种资讯,了解国内外新闻动态。生活帮手。查天气、找路线、移动支付......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生活便利性。娱乐休闲。无论是观看电影、听音乐还是玩游戏,智能手机都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娱乐体验。

但智能手机便捷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过于沉迷手机,会失去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注意力不集中,耽误学习工作、使用时不注意时间场合,会造成“手机失礼”。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赵如涵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功能强大的手机在承载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隐私安全问题,如在公共空间使用手机时,很容易被他人瞟到隐私内容,甚至有人会肆无忌惮地盯着别人手机看;有人习惯性地擅自转发、截屏和他人的聊天内容,甚至滥用他人的照片等。手机还会引发礼仪问题,比如公共场所外放声音让他人心烦;缺乏生动性的文字存在歧义,引人误解;休息时间随意发消息令人反感……

赵如涵表示,很多人缺乏换位思考能力,滥用手机,容易无意中冒犯他人。既然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因此注重一些手机礼仪显得十分重要。

手机只是每个人个体的外延,如果你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日常生活中举止得体,你同样能掌握好手机的使用礼仪,知道怎么做才是对他人的尊重。▲

16条规矩要遵守

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沟通时需要遵守以下手机礼仪:

1.与人发消息尤其是工作消息时,要考虑到工作时间、节假日以及时差等,如无万分紧急的事,尽量不要在深夜、节假日期间联系工作的事情,以免打搅他人休息。

2.非紧急情况下,可先用微信或短信问是否方便后,再打电话或发语音,对不熟悉的人、领导和长辈等更应如此。

3.如是重要的事,不确定对方接听环境是否适宜,请不要直接发语音留言。实在不方便,只能发语音时,要直奔主题,不说过多无用信息。现在智能手机多有语音转文字功能,可加以使用。

4.在图书馆、书店、电影院、会议室以及有室友睡觉的宿舍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场合,要把手机调成静音/震动。遇到必须要接听的电话,可离场或轻声交谈,快速解决,尽可能不影响他人。

5.公共场合,尤其是乘坐交通工具听音乐、看剧时,无论有没有携带小朋友都不要大声外放。

6.为对方(尤其不太熟的人)拍照前,先征得对方同意。如果要在社交平台发布对方的照片或合照,也应该征得同意后再上传。

7.未经许可,勿擅自翻看他人手机,哪怕对方与你关系再亲密。同理,别人使用手机时,不要在旁边或背后偷瞄。

8.如果对方未及时接起电话,不要无休止地拨打下去。

9.如果不能及时回复对方消息,可以事前获得谅解或事后表示歉意。

10.聊天时慎用“在吗”当开场白。有话不妨直说,不便直说也可先用表情包打开局面。

11.回复对方时最好不要频频使用“哦”“嗯”等单字,避免显得敷衍。

12.当别人把手机递给你,让你看手机里的某一张照片时,看完不要左右滑动。

13.善用表情和图片。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周仁来说,“语言和文字相比往往缺乏生动性,微信的一些表情符号往往有助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有时候一句看似平常的文字信息,在无法和对方面对面交流时常常会引发误会和焦虑,善用积极的表情符号,既能表达正向态度,又可以打消他人疑虑。不过,在面对长辈和领导时,表情符号和表情包要慎用,尤其要避免使用夸张表情。

14.注意手机商务交往礼仪。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赵如涵表示,推荐大家“阶梯式”选择沟通方式:“首先,优选电子邮件或短信,其次是微信文字,再次是语音。值得注意的是,非常不提倡在商务交往中,未征得同意或问候前就直接打视频或者语音电话,容易给他人留下冒昧和粗鲁的印象。”

15.尊重他人习惯。北京回龙观医院康复科心理治疗师赵欢表示,老一辈的人喜欢直接用电话进行沟通,他们认为这是在节约彼此时间,然而青年一代则认为询问后再通话才不显得突兀,因此给予不同人群的习惯以尊重,也是礼仪的重要体现。

16.手机不能替代面对面交流。赵欢提醒,不要让手机蚕食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要知道,手机只是个沟通方式,手机玩得再溜,也不能彻底代替现实生活,毕竟,面对面沟通或登门拜访才是社交的最高形式。▲

家长做好榜样

对青少年而言,手机的存在充满新鲜和刺激。然而,如果把握不好使用手机的“度”,很可能会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首先,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使用手机上的“紧急联系人”及求救功能。当孩子遭遇突发状况,如意外受伤、身体不适,甚至面临生命危险,要会及时使用手机向外界传递紧急信号。第二,家长和教育者应引导孩子认识到手机是工具,不是身份的象征,不要根据手机款式和品牌去点评他人。第三,多进行户外活动,避免孩子手机成瘾。第四,多发挥手机查询学习资料等积极作用。最后,青少年和成年人一样,都应该注重手机的使用礼仪,

北京回龙观医院康复科心理治疗师赵欢说:“正确引导青年一代使用手机,往往要靠家长树立榜样。”任何礼仪都需要传承,也需要自律,手机礼仪同样也需要一套社会中潜移默化的共识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