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国人时间表更健康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医师 王保祥 □主任 刘绍辉

家务劳动时间少了、健身时间多了……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纳入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调查3.85万户家庭、10.7万人,显示居民在各项活动上的时间投入。整体来看,居民分给“健康”的时间有所提升,但仍有不足。

饮食活动。数据显示,居民每日在饮食活动上平均花费1小时43分钟,时间与2018年基本持平。健康的饮食与进餐时间、食物选择等有关。建议早餐在7~8点进行,以富含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午餐在11点30分至13点进行,保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晚餐在17点30分~19点进行,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减少油腻、高热量食物。另外,建议不要暴饮暴食,三餐注意食物多样化;减少盐、糖、油的摄入,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风险。

运动健身。数据显示,参与者每日平均运动1小时10分钟;居民运动健身活动参与率为49.6%,比2018年提高18.7个百分点。运动健身可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和骨骼强度、改善心理状态、减少慢病风险等。建议学生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中等强度运动,上班族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中老年人至少30分钟中低强度运动。运动要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以减少受伤风险。

家务劳动。数据显示,参与者每日平均花费1小时59分钟做家务,比2018年减少28分钟。家务劳动被认为是一种低强度身体活动,可计入日常活动量的一部分,对健康有积极意义。它可帮助减少久坐时间,增强肌肉力量,降低慢病风险。平时可尝试将家务劳动与更高强度的运动相结合,来增加活动量;可尝试不同种类的家务活动,以锻炼不同肌肉群;尽量每天都保持一定活动量,形成规律的运动习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社会交往。数据显示,参与者每日平均在社交活动方面花费1小时9分钟,比2018年增加45分钟。社交活动可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增加生活满意度,有助形成积极的个人身份认同。社交还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甚至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认知衰退的风险。社交没有固定的“最佳”时长,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所处环境不同,一般建议每天至少有30分钟到1小时的高质量社交。平时尽量与家人、朋友等面对面交流,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条件不允许也可打电话或视频通话;可尝试加入兴趣小组或参与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增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睡觉休息。数据显示,参与者每日平均花费9小时46分钟睡觉休息,比2018年增加27分钟。睡眠有助身体和大脑的恢复,提高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维持免疫系统功能;良好的睡眠习惯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等慢病风险,还有助于减少压力和焦虑。建议所有人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成人每晚睡7~9小时;避免晚上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建立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限制睡前使用电子设备。

这份公报发布后,一些网友发现部分活动平均时长与生活感受不符。比如公报显示的参与者平均睡眠时间,与近期发布的其他研究结果有一定差距。《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居民平均睡眠时长为7.37小时;某媒体发布《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居民平均睡眠时长为6.75小时,且59%的人存在失眠问题。事实上,根据本次公报注释,其睡觉休息活动指为满足个人生理需要而进行的睡觉休息活动,不仅包括夜间睡眠,还包括午睡、打盹、闭眼短时休息等。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负责人围绕公报中的主要数据情况表示,我国居民时间利用分配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比如近年来智能家居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断升级,点外卖、找家政等家庭服务逐渐得到大众认可,使居民在家务劳动中进一步“解放双手”;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推广,人们的健身热情高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