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中医师 汪悦
本报特约记者 冯瑶
随着年龄增长,肢体时常出现疼痛、酸楚、麻木等症状,甚至会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即便休息也得不到很好的缓解,有些人还会在受风、遇冷时症状加重。以上表现很可能是“痹证”所致。
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都属于“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首次提出痹证的发生与风、寒、湿三种邪气关系密切。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中医师汪悦教授表示,三邪中,风邪与湿邪占主导地位。风善行而数变,致病急、变化多,且风为百病之长、病因之首,容易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中其他几种邪气相兼为患,例如风邪夹寒夹湿,流注于经脉肌骨,就会发为痹证。湿邪有黏滞、重浊、易阻滞气机的特点,临床许多风湿免疫病缠绵难愈,与“湿邪常可致痹”脱不了干系。切中痹证的致病因素,治疗就会得心应手,汪悦提倡善用风药。
医著《脾胃论》作者、“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将具有“味之薄者,阴之小阳,味薄则通”特点的药物称作“风药”,常见的有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细辛、白芷、牛蒡子、藁本、蔓荆子、麻黄、荆芥、薄荷、威灵仙、独活、秦艽、桔梗、前胡、川芎、天麻。针对湿性黏滞、闭阻经络导致的痹证,李东垣会用风药治之,由此开启了风药治疗痹证的先河。汪悦受此启发,在临证时活用风药治疗痹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风药轻灵、升浮,善散风邪。风药具有味薄、轻清、主上升发散的特点,正因如此,其疏表散风之力很强。
风药多辛温,燥湿效果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湿伤肉,风胜湿。风在五行中属木,湿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风药大多辛温而燥,有散肝疏脾之功,可除水湿之邪。此外,麻黄、羌活、防风等许多风药都有发汗的作用,能够将体内的湿邪以汗的形式带出,湿去则痹证自除。
风药可疏达肝性,畅通气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句话阐明了风气通于肝,若肝气郁结,则气滞无力行血,瘀血阻于经络、筋骨,痹痛便会加剧。风药应风木之象,具有畅达气机、开通郁结、顺肝升散条达之性,可以畅气行、助血行,疏散瘀滞。
在汪悦看来,虽然痹证的总病机为风、寒、湿三邪阻滞经络,但临证仍需辨明病性寒热、证候虚实、病位深浅,有针对性地遣方用药。例如,疾病初起时,正气未衰,应当祛邪通络以止痛,风邪偏盛者(症状为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可用防风、白芷等走窜搜风以定痛;寒邪偏盛者(症状为痛处固定、疼痛剧烈、得温则减),可用麻黄、细辛等发散风寒之邪;湿邪偏盛者(症状为身体困重、肌肉酸楚、肢体浮肿),可用羌活、独活等药物配合化湿之品。如果痹证日久,正虚邪恋,虚实夹杂,则需根据病情轻重另立治法,配合消瘀化痰、通络止痛之品,盲目用风药会损耗正气。虽说痹证多为风湿夹寒所致,但临床上也有风湿热痹者,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发热、局部红肿。针对这类患者,需选用性平、清湿热的药物(如秦艽),再配合性偏寒凉兼可散风之品,如金银花、连翘等。
汪悦强调,用药时应根据不同部位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痛在上肢者,选用羌活、葛根;痛在下肢者,选用独活;全身经脉酸痛,或痛及上下肢多个关节者,选用威灵仙。风邪易袭阳位,若风寒湿痹阻于头面部经络,引起头痛,宜选用有“血中气药”之称的川芎,再配合引经药,止痛效果更佳;痛在枕骨周围,连及项背者,宜加用羌活;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者,宜加用白芷;痛在头部两侧,连及耳、目者,宜加用柴胡;痛在头顶者,宜加用藁本。
对健康人来说,预防痹证要谨记防风、防寒、防湿。汪悦提醒,应避免久居阴冷、潮湿之地,忌出汗后受风、冒雨涉水等;加强体育锻炼,身动则气血畅通,可避免关节僵硬,防止肌肉挛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常,避免熬夜;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保持心情愉悦,有利于气血通畅;饮食方面,多吃有健脾、温阳性质的食物,比如山药、羊肉等,食物要易消化、清淡,不可暴饮暴食;体质较弱的人可在冬季对症服用膏方扶助正气,适时食用药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