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十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 史晓宁 □护士长 赵金龙
本报记者 张 健
说起抑郁病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是昏暗、寂静,还是哭泣、混乱?作为一种常见精神障碍,抑郁症造成的情绪持续低落困扰着不少患者。当患者企图用自杀实现“解脱”、家人的精力有限无法看护时,住院治疗至关重要。但在不少人谈“精神病院”色变的同时,想入院的人却很难“如愿”。为了解抑郁病房的实际情况,《生命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
病房色彩丰富、洒满阳光
早8点,记者来到中心的十二病区,跟随护士长赵金龙进入男性病房,这里没有眼神空洞的患者,更没有板着脸的医护,一切都和记者想象中不一样。在这个病区,病房分布在走廊两侧,47张床位已是满员状态,大多是学生、上班族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他们有的在走廊散步,有的蜷在沙发上打瞌睡,有的正跟在护士身后要去做治疗……每个人都自在地活动着。
不同于普通病房的“白”,这里的颜色十分丰富,墙体是天蓝色,床头柜是深蓝色,被套和床单是米黄色,一些桌椅是橙色,但不会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赵金龙解释道,这些都是“疗愈”色彩,有助患者调节情绪。蓝色给人宁静、清新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橙色让人觉得暖融融的,能消除沉闷。每个房间都有大开窗,阳光照射进来,几乎洒满了整个房间,让身处其中的记者感觉明亮、轻松。
记者也发现了一些独特的小细节。病床是一体成型,没有任何可拆卸的螺丝等配件;墙面上的插座都上了锁,墙角安装了防撞软包;洗手池上方的镜子是塑料材质的亚克力板,窗户安装的都是钢化玻璃,整个病区基本看不到任何锐器。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里的饮水机只提供温水,用手去接也不会烫到;桌椅都额外加重了,不容易拎起来,以防患者急性发作时伤到自己或他人。
在走廊尽头,有一个特殊的封闭式病房,但没有患者入住。赵金龙介绍,这是一个观察病房,相当于“中转站”,正处于疾病急性期、易激惹的新入院患者,以及有自伤或伤害他人行为、需执行保护性约束的患者,需入住这个病房。护理人员会在门外24小时看护,通常观察、治疗一周左右就可转到普通病房。
病区内还设有活动大厅和露台,每天都会组织活动,比如安排家属探视、打乒乓球、看电视、做手工、做冥想、办晚会等。探访当天,大厅内摆放着患者们手工制作的折纸冰激凌,看起来颇为可口。
记者探访期间,病区内的患者情绪平稳、走动自由,让人难以联想到他们是精神疾病患者。但赵金龙表示,“在病房里,必须时刻警惕”,平常人可能很难想象,一根牙签、一个曲别针、一小瓶花露水、一个纽扣、超过20厘米的充电线,在患者眼中就是“脱离痛苦”的工具,曾经就有一位患者试图用卫生间的隔断自缢。因此,即使患者病情平稳,护士也要每隔30分钟全面巡视一次,患者去卫生间也要跟随。
床位翻倍,仍在满负荷运转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十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史晓宁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精神科病房并不恐怖。确实有不少患者最初是非自愿入院,请求“放弃我吧,我太痛苦了”,拒绝服药或检查,甚至拒绝沟通。但这都是疾病在作祟,待治疗后痛苦逐渐减轻,患者开始感受到医护的关爱,便会逐渐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配合度就很高。可以说,必要情况下,入院治疗是抑郁患者的解药。但现实问题是,并非全部有需求的患者都能住进病房、接受治疗。
一是医疗资源紧缺。史晓宁告诉记者,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的床位从最初两个病区120张床位,发展成5个病区约300张床位,增长迅速,但仍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主要因为,收治的都是疑难重症患者,床位很难实现快速周转。此外,国内三甲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病房的比例很低,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当患者大量涌入三甲精神专科医院时,门诊和住院需求都很难全部满足。
二是治疗周期漫长。一般外科手术,患者可在一周内出院,而抑郁症的治疗则周期更长,而且病情易复发,复发率高达50%~85%,不是情绪好转就可以停止治疗、出院。为防复发,临床倡导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8~12周)、巩固期(4~9个月)和维持期(2~3年),住院时间通常为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是药物起效较慢。精神科药物的特点是起效慢,需10~14天才能起效,4~6周才能充分显效。但若效果不明显、患者不耐受、副作用大,或需换药,至少还需下一个10~14天。而且,抑郁症成因复杂,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甚至是躯体疾病的影响,都可能让治疗不顺利,需要医护充分的观察、分析和评估,这些都会增加住院时间。
消除对精神疾病诊疗的偏见
实际上,不只是抑郁病房,整个精神科“住院难”问题都亟待解决。专家认为,未来可从三方面着手。
加强专科建设。需加强综合性医院、基层精神卫生机构中精神科、心理科的病房建设和服务能力,实现扩病区、增床位,尤其是针对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怀孕等特殊情况的抑郁症患者。同时,需加强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培养,提升整体专业能力,确保患者在基层就能被发现、被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
发力机制研究。史晓宁表示,得益于治疗理念更新和新药物、新技术的发展,抑郁症患者的急性期住院时间一直在缩短,平均住院周期已缩短到27天左右,且后续巩固治疗、康复治疗已能转移至门诊进行。但同时,重症、疑难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仍有困难,未来仍需加大对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和新型治疗技术的研发,从经验式治疗向精准治疗发展,更加有的放矢。
让住院不再犹豫。史晓宁强调,住院难是一大现实问题,但国内抑郁症患者诊断率低、治疗率低的情况也需改善,大量患者依然面临病耻感强、服药依从性低、复发率高的问题。对此,公众需提升对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的认知,打破对于精神疾病诊疗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让真正有需要的群体在入住病房时不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