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全国名中医、山西省中医院院长 刘光珍
本报特约记者 邢建月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最终结局,以肾功能减退,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代谢产物潴留为主要表现。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传统医学辨证施治可改善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患者的症状,延缓疾病进程。全国名中医、山西省中医院院长刘光珍教授从事40多年的肾脏病临床工作,他认为,需从“五脏气争”理论入手,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病因多种多样,原发性(IgA肾病、肾病综合征等)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遗传性肾病(多囊肾)等都能让肾脏停工。古代中医文献没有慢性肾衰竭的相关论述,但对于“水肿”“癃闭”“溺毒”的描述,包含了慢性肾衰竭的一些临床症状。慢性肾衰竭早期症状较隐匿,有的甚至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食欲减退等轻度不适,到后期就会出现多系统的并发症,如血压升高、水肿、贫血、消化道病变等。更为严重的是,慢性肾衰竭不可逆转,随着肾功能不断下降,最后会发展为尿毒症。刘光珍提醒,积极防治并发症、避免肾功能恶化,是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五脏气争”最早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意思是五脏功能失调,气机失和。刘光珍认为,五脏之气皆相贯通,慢性肾衰竭病程长,一脏有病,必波及他脏,故提出慢性肾衰竭病在五脏的病机特点。
肾失封藏,精关不固。肾者,乃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是五脏阴阳的根本。慢性肾衰竭者的肾脏贮藏精气和约束精气的功能下降,机体精微物质(营养物质)外泄,日久肾精亏虚,脏腑气化无源,就难以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会加快病情进展。
金水不调,水气不化。肺肾二脏在生理上“金(肺)水(肾)相生”,共同调节身体水液代谢,病理上“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相互影响。所以,多数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因外感诱发或加重病情,也常因“子病犯母”导致肾虚水泛、水气不化,出现咳嗽、气喘、泡沫痰等肺系症状。
脾胃衰败,溺毒壅滞。《济生方》有记载:“肾能摄水,脾能舍水。”在中医理论中,脾也有代谢水液的作用,脾胃衰败,水液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湿浊内停、久聚化热、湿热壅盛,使得气化功能受到严重障碍,溺毒难以从二阴(生殖器和肛门)排出,故晚期肾衰竭患者多见大便不畅、小便短少等症状。
乙癸同源,血虚血实。肝藏血属乙,肾藏精归癸,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刘光珍表示,血虚、血实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贫血及瘀血,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因肾精亏虚,水(肾)不生木(肝),当养肝化血之源匮乏、肝血不足时,就会有乏力懒言、心悸气短等贫血之症。同时,肝疏泄失职,可致血脉瘀滞不通,瘀阻肾络,患者常有肾萎缩、肾脏纤维化、面色发黑等表现。
水火不济,心阳受损。心主血属火,以神为主,居君位;肾藏精属水,以志为用,居相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肾在生理上精血互生,水火既济。如若心气受损,不能推动血液灌注于肾,就会导致肾络不通、浊毒内停;如若心阳不振,不能下温于肾,则表现为寒水不化,引发心悸、喘咳、心衰等危重病象。
基于以上认识,刘光珍提出治疗慢性肾衰竭不能仅着眼肾病治肾,而应五脏协同、灵活组方。具体来说:1.补肾活血、益气固精。所谓“久病入络,久病多瘀”,慢性肾衰竭病程长,故遣方用药时应加入地龙、水蛭等活血通络之品;同时联用乌药恢复肾脏及膀胱的气化功能;再以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助阳。2.上下合治,肺肾通调。外感是加重慢性肾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应未病先防,善用黄芪、防风等药物“安固内宅”;同时开上窍、通下窍,用杏仁、桔梗等药物宣肺。3.顾护胃气,贯穿始终。所谓“大病以胃”,在对慢性病、疑难危重病的治疗中,应注意顾护患者的胃气。刘光珍常选用炒山药、炒三仙、砂仁、茯苓、薏仁等药物通畅脾胃气机。4.补血活血,藏泄有度。对于肝失疏泄、血虚血滞之证,应共施疏肝补肾之法,当归、白芍、川芎、蜈蚣、茯苓、川牛膝、大黄等补血、养血、活血、化瘀之品都是刘光珍的喜用之药。5.济水救火,交通心肾。刘光珍临床善用两种药物“济水救火”,一是借桂枝温通血脉之力振奋心阳、促进血行,使得心火下济于肾;二是借乌药温肾散寒之效,增强膀胱气化功能,使得肾水上济于心。
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原发和继发性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刘光珍呼吁大家,日常一定要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不酗酒;做到起居有常、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平时加强锻炼,保持乐观心态,以增强体质,这些都是预防肾病甚至是防住肾衰竭的关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