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于普林 □北京老年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王媛
本报记者 田雨汀
老话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比喻事情虽然出了差错,但马上补救也不算太迟。健康层面也是如此。近期,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与终身吸烟的同龄人相比,如果在35、45、55、65岁开始戒烟,预期寿命分别可增加8年、5.6年、3.4年、1.7年;如果75岁才戒掉,也可至少延长约1年的预期寿命。反之,如果此时开始或继续吸烟,平均寿命会缩短4年以上。也就是说,即使从75岁开始主动健康,也不会“为时已晚”。
过了75岁就往百岁奔
在民间,73岁是俗称的“坎儿年”,是因为我国先贤孔子享年73岁,在医疗、物质不发达的古代,百姓认为活过这个年龄就堪比先贤,于是诞生了这个说法,实际上却没有科学道理。但在不少现代研究中,这一年龄确实在衰老的关键时间节点附近。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于普林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随着年龄增长,各项生理机能会逐渐衰退,往往年龄越大,感受越明显”。如果将人体比作一辆汽车,器官是零件,与“出厂”时的崭新相比,经过几十年的使用、磨损,出现“老化”“性能下降”和“机械故障”十分正常,尤其过了75岁的老年人。
代谢在减慢。机体的生长、修复、运动等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新陈代谢来维持。《科学》期刊曾发表研究称,新陈代谢从20岁到60岁一直很稳定,此后会以每年0.7%的速度开始下降,脂质代谢、消化吸收、内分泌等功能随之减弱,血脂升高、营养不良、激素分泌紊乱等问题便会接踵而至。
动脉壁变硬。代谢减慢后,如果老年人还有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各种慢病可能迎来“爆发期”。比如,动脉硬化加重,血管壁弹性降低,引发高血压;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心病,一旦斑块破裂栓塞,还可出现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危及生命。
骨头变“酥脆”。骨骼往往在40岁后出现“断崖式下降”,与年龄的相关性十分明显。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32%,每3人可能就有1人被困扰,出现骨密度降低、骨骼变脆,继发骨折及其他骨病;到了75岁,骨关节炎的患病率高达80%,且好发于负重关节、活动量较多关节,尤其是膝、髋关节,踝关节、颈椎、腰椎也不例外,日常活动很受影响。
听力也变差。《中国老年人听力损失现状及助听器应用调研》显示,我国存在听力障碍的老人已达1.2亿,其中约半数75岁以上老年人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这代表着即使在安静的环境中,他们与人的交谈可能有问题,或需提高音量,或难以听懂大部分交谈内容。
虽然衰老带来的影响无可避免,但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全球人口的预期寿命也达到73.3岁,都迈过了73岁那道坎儿。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老年“分期”,60~79岁属于老年人,过了80岁是高龄老年人,90岁及以上称长寿老年人。过了75岁后,老年人要向长寿老年人迈进。
每一个改变都在延寿
北京老年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王媛强调,养寿延年,无论从何时做出改变都是最合适的时机,不能等出了问题才开始怕。与衰老抗衡的好方法莫过于养成健康的习惯,不妨从现在开始改变。
吃好延寿11年。吃喝是每日必做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但只需做出一点改变便能吃出“延寿”。《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称,从不健康饮食转向富含全谷物、坚果和豆类、蔬果、鱼类的饮食模式,并少吃加工肉类、含糖饮料,可分别使男女的预期寿命延长10.9年和10.4年。于普林建议,通过上述食物,老年人可补足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但前提是控盐、控油、控糖,少吃油条、炸糕等油炸食品,以及糖果糕点等营养密度低的食物。如患有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控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建议在营养师或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食谱。
健脑延寿10年。大脑像是人体的“司令员”,晚年越灵光,各大器官越能保持“清醒”,因此,每天都要健健脑,有助抵抗大脑衰老或神经退行性疾病。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做填词游戏和数字谜题的人,大脑通常更敏锐,功能状态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闲暇时间,老年人不妨多读书看报,尝试做填字、数独、拼图等益智游戏,可提高大脑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减缓认知下降。
运动延寿6年。运动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一项针对超75万人的研究指出,心肺功能越好,各种疾病的患病和死亡风险越低,且男女分别可延寿6年、6.7年。王媛表示,活动能力好的老年人可进行平衡性和协调性的锻炼,比如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慢运动”,柔和缓慢、动静相间;功能有部分下降的老人,比如弯腰、起身困难的人,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康复器材。即使是失能老年人,也建议在家人帮助下在床上进行简单活动,尤其是坐起训练,每天可下床坐轮椅1~3次,每次至少30分钟。
社交延寿2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1800名瑞典老年人进行了长达18年的追踪。结果发现,拥有丰富的社交网络可延寿1.6年。邻里关系向来是中国人重视的社会关系之一,多走出家门同街坊四邻交流、与朋友小聚,或开始培养绘画书法、园艺等兴趣,也可以加入广场舞、合唱团,以共同爱好交友,有助排解孤独、缓解抑郁,让生活更愉悦,更有“滋味”。
六种情况需警惕
眼花耳背、腰酸腿痛、体力下降、反应变慢……这些都是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的“相似之处”,但因其感知系统逐渐衰退,疾病症状也容易在正常衰老的掩护下难以被察觉,导致错过最佳诊治时机。因此,一旦出现以下6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总是跌倒。老年人的运动能力逐渐下降,加上肌少症、衰弱、骨质疏松等问题,可能发生摔倒,但此时还需注意是否存在脑动脉硬化、脑梗塞等脑血管异常或神经系统疾病。如果老年人在半年内摔倒超过两次,需引起高度重视,尽早到医院接受全面评估。
伤口难愈。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会损坏血管和神经,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营养吸收,造成抵抗力下降、机体自愈困难。一旦发现日常小磕小碰造成伤口,但周围的组织愈合困难,甚至时间超过2周,尤其是腿、脚等位置,需要及时就医,以防溃烂、坏疽等更严重情况出现。
记忆丧失。容易忘事、记不清楚日期、丢三落四、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或性情发生改变、外出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驱症状。出现类似症状时,务必尽早带老人就医,如能在早期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
突然消瘦。“老来瘦”不等于“老来寿”,老年人的体重不应低于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05,单位:公斤]的20%,饮食需吃够优质蛋白质、维生素D,比如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以防营养不良。如果在一个月内体重无缘由下降超过10%,可能是糖尿病、甲亢、恶性肿瘤、抑郁症等疾病的征兆,需及时就医。
经常呛咳。虽然老年人的咀嚼和吞咽功能下降,吃饭喝水偶尔会被呛到,但频繁呛咳需警惕脑卒中急性发作,或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等。经常咳嗽咳痰、胸闷憋喘也需立刻就医,排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免延误病情。
视物异常。生理性老花或飞蚊症可造成视物模糊、感觉眼前有黑影浮动,但老年人还需排查白内障、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角型青光眼等眼部慢病,以免疾病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损害,引发视网膜脱落甚至致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