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美容修脚师干起了医生活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主任医师  王海英

本报记者  钟财芬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美容的追求不断升温,“养生馆”“护肤中心”等各类生活馆迅速兴起,遍布各城市。然而,部分生活馆不满足于仅提供生活美容、保健类服务,悄悄涉足医疗项目,有的点痣、治脚癣,有的从事微针美容、针灸减肥。

店小能忽悠,资质令人疑

11月12日晚7点左右,《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万达广场1号楼。楼内布局与“住宅楼”无异,却商户“扎堆”,像是开在楼内的街区。

点痣小店不提供营业执照。记者最先探访的是2105室的“清疣美·痣疣斑净肤中心”。这家店仅数十平方米,只有一名店员,落地窗前放着一张“治疗床”。听到记者来咨询“点痣”,店员便介绍道,“我们的点痣和医院的激光、开刀切除不同,是透皮给药,对表皮没有创伤。”接着店员拿出一款“纯植物提取液”,声称这款“药”是自家专利,只需在扁平疣或浅层色斑的表面涂抹一层,便可使其结痂、掉痂,实现一次性去除,孕妇、儿童都能用。可能察觉到记者的犹豫,店员推销得更卖力,“一次性收费,包您干净”。记者环顾四周,店内并未按规定在醒目位置悬挂营业执照和执业许可证,便开口询问资质问题,店员只是说“在这种地段(开店)绝对有资质”,从始至终未予出示。

针灸小店号称“扎了就瘦”。记者随后走访了1703室的“元自在瘦脸瘦身瘦腿”。除了门牌号外,该店无任何招牌,因当时不是其营业时间,记者未能进店。通过该店“挂”在电商平台上的信息,记者拨通了店主电话,询问是否能减肥。店主称,减肥是通过针灸进行,扎完当场就瘦,自己有执业医师证,只营业半天就是因为有时要出诊。当记者追问其所在医院时,她并未正面回应,只是说“我退休了,目前在社区医院,我不挂牌匾就是因为医院里做不了美容项目,我就带着顾客在这边做。”

调肤小店鼓吹“静脉微针”。“名门科技调肤养生馆”位于1201室,仅有一个纸质招牌贴在门外,客厅内置物架上摆满了各种产品,内部房间放着两张“治疗床”、几台没有明显产品标签的仪器。记者描述自身皮肤问题后,店员表示“可通过按摩刺激皮下经络、穴位,或用静脉微针,深度比较强,可以直达皮肤。”记者问及资质,店员一通翻找,最终找到一个营业执照,但执照上的店名为“北京汇佳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美容(非医学美容)”。对于店名不一致的问题,她解释称:“实际店名跟营业执照不可能百分之百一样,我们是全国连锁品牌。”

修脚小店搞皮肤病治疗。11月21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路一商业楼内的“祖必德修脚”店。听到记者询问“这边能治脚气吗”,店员一边工作一边回复,“对,轻微的一次(治疗)就好了,严重的三五次。”该店的货架上摆放着“甲沟宁”“手足抑菌膏”“医用橡皮膏”等产品,墙上挂有多幅锦旗,写着“灰指甲全部治好了”“妙手除疾,行业良师”等,但记者没看到营业执照和许可证。

非法做治疗,风险不可控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海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点痣、针灸减肥、微针护肤等项目,均属医疗行为,非专业医疗机构提供这类服务属于“越界非法行医”。

手段侵入程度不同。生活美容是运用化妆品、保健品和非医疗器械(如运动器材、按摩器材)等手段,进行的带有保养或保健性质的美容护理。而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医疗美容是对人的容貌和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运用的手术、药物、医疗器械等具有创伤性、侵入性。点痣、针灸、微针等均有创伤性,已超过生活美容范畴。

经营许可范围不同。开办生活美容机构只需办理营业执照、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但医疗美容机构的“门槛”更高,必须持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注明诊疗科目中有医疗美容科(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中医科、美容牙科)。在未取得该证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而且,‌营业执照和许可证需展示在明显位置‌,确保公众能清晰地看到,不能遮遮掩掩。

从业人员水平不同。目前,生活美容机构的从业人员,包括美容师、保健按摩人员等,尚没有统一技术职称的标准;医疗美容从业人员必须是临床医师,有临床医学学历与执业医师资格,并获取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美容主诊医师资格。

因减肥、护肤等服务具有受众广、低成本、高利润的特点,不少生活馆在利益驱使下开始违规“办医”,比如养生馆扎针灸,护肤馆打水光针等。王海英认为,公众对医疗美容缺乏鉴别力,加上店家刻意营销,使用“术语”夸大疗效,极易使消费者上当受骗。比如,医学上根本没有“静脉微针”的说法。而且,这类生活馆的卫生条件难以达到医美项目的操作要求,加上从业人员大多无医学背景,所用仪器、药品来源不明,发生感染、药物过敏、接触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较高。王海英表示,临床上常能遇到在生活馆做出问题的患者,“点痣点出斑、坑、疤痕、色素沉着,修脚造成感染流脓,注射美容药物后长出疙瘩,打肉毒素打出肌肉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都大有人在。”

监管要加强,大众学识别

近年来,各地已查处多起生活馆非法办医案例,相关法律法规较健全,但监管部门常面临举报少、取证难问题,违法情况屡禁不止。一旦出问题,这些机构常会销毁证据,甚至直接跑路,受害者维权难度大。王海英认为,遏制这类现象应着力做好3点。

加强监管执法。相关部门应严查严打生活美容场馆的涉医行为,通过随机抽查、实施重罚等措施,形成震慑,确保医疗服务的合法性、安全性;规范医疗美容广告的发布,处罚夸大医美功效的行为。同时,建立便捷的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举报各类非法办医行为,给予奖励并严格为举报者保密。

行业明确边界。医疗美容行业协会应制定行业规范,定期组织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不要等其触犯法律,才知道“边界”在哪。同时,为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颁发认证标识,方便消费者识别。

个人认准“三证”。一般来说,涉及破皮、消除、填充的操作均属医疗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店家出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诊所备案凭证》,且操作医生必须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并经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备案,一旦发现资质存疑的机构,可向相关部门查询或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