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写回忆录是一种疗愈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原所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张侃

本报特约记者 吴淑敏

提到回忆录,许多人可能会认为那是名人专属,只有拥有传奇经历的人才有资格书写。其实,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记录。对于老年人而言,写回忆录还能起到疗愈作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原所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侃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年龄增长,老人更关注“过去的时间”而非“未来的时间”,写回忆录既符合他们的生理与认知特点,又能满足情感需求。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老人可以尝试将回忆写下来,制成回忆录,能为身心带来诸多好处。

首先,写回忆录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回顾,可以帮助老人重新发现生命中的精彩瞬间,提升对自身价值的认知。这能让他们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进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其次,写作是一种心理整合方式,写回忆录时,老人既能回顾正面、积极的事件,也能重新审视那些曾带来遗憾或痛苦的经历。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再思考,老人能梳理未解的心结,从而舒缓情绪。研究表明,书写负面情绪可显著降低情绪强度,使心理状态更平和。

再次,写回忆录能满足老人的倾诉需求。许多老人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互动,容易感到孤独。通过写回忆录,他们能与家人、朋友一起回忆往事或核实细节,这一过程能帮助老人敞开心扉,满足分享欲望,增进与亲友的关系。

最后,回忆录不仅是老人记录生活经历、家族故事和时代背景的载体,更是加深代际理解、增强情感连接的重要桥梁。对老人而言,制作一部专属回忆录,将生命故事留存于世,有助缓解空虚感和对死亡的恐惧。对年轻一代来说,回忆录是他们了解长辈的窗口,还能从中获得启发。这种跨越时间的精神传承,赋予了生命更深的意义。

有些老人刚开始写回忆录,可能不知该如何入手。张侃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老人可以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来写,先记录某些记得清晰的事件,例如升学、职业转折等,这些记忆更容易梳理和记录。如果老人希望做全面的回顾,建议先列提纲,将人生经历按时间顺序或主题进行分类整理。书写时不必追求完整,可以先记录片段式的回忆,再逐渐补充细节;还可以翻看日记、信件、老照片等,有助激发回忆。书写困难的老人,可以请亲友、子女或其他人代写。张侃建议,可以用录音或录像设备完整记录老人的讲述,以保留真实的语言与情感;写作过程中,代写者应尽量保留老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不要改成代写者的视角。

张侃提醒,老人在撰写或口述回忆录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以身体健康为前提,每天写作或回忆时间不超过2小时,避免过度劳累;二是不过度追求大篇幅,内容不必面面俱到,挑选重点事件、高光时刻、关键节点即可,有记录就是一种成就,不必为篇幅短而焦虑;三是避免过度美化、夸大、捏造经历,注重记录真实感受和生活经历,对于模糊或不确定的记忆,可以向亲友验证;四是家人应鼓励、陪伴、协助老人完成回忆录,关注他们的情绪和健康状态,避免老人过度沉浸在负面情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