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卫生健康法学教授 邓勇
血液在外科手术、急救等医疗场景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但多国血液供应都难以跟上医疗需求的步伐。近年来,多国将目光聚焦“献血发奖励”这一议题,引发广泛讨论。
据英媒报道,当前寒冷的天气、季节性疾病和繁忙的日程安排,干扰了部分人的献血计划,但医院对血液的需求在增加。今年夏天,英国广播公司刊文称,英格兰血液库存降至“前所未有的低水平”。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表示,尽管澳大利亚是全球人均血浆捐献者最多的国家之一,但血浆产品人免疫球蛋白仍然不足。
“血荒”产生的原因复杂。医疗技术进步使手术量大幅增加,对血液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人口老龄化加剧,使符合献血条件的人群比例相对减少。同时,部分民众对献血存在恐惧心理或缺乏足够认知,参与积极性不高。
当前,各国献血政策存在差异。美国部分地区、奥地利等实行给予献血者一定报酬的政策。比如在美国部分地方,献血者可获得现金补贴,但需经过严格的健康筛查,包括血液检测、病史询问等,以确保血液安全。奥地利献血者也可获得现金补贴,但每年最多捐献50次,防止其过度献血损害健康。还有国家采取非金钱补偿的方式,如给予献血者休假或商店代金券。
近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显示,全球80%的血浆供应来源于美国等允许有偿捐献血浆的5个国家。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表示,担心金钱因素让献血的纯粹性变质,影响血液质量。
献血一旦与金钱挂钩,可能吸引一些动机不纯的人参与献血,他们可能隐瞒健康问题,从而增加血液传播疾病风险。有偿献血可能改变献血的公益性质,让人们将献血视为“交易”,削弱社会的互助精神。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自愿无偿献血者减少。当有偿献血的激励机制出现问题时,血液供应可能陷入更严重的危机。
为缓解“血荒”,建议考虑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可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普及献血知识,消除民众对献血的恐惧和误解,弘扬献血救人的公益精神,提高公民自愿献血的意识。第二,采血机构应改善献血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态度,让献血者感受到尊重和关爱。第三,建立完善的献血激励机制,可设立荣誉体系,对多次献血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在就业、升学、就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先待遇。另外,对于积极组织献血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