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应急管理局应急服务总队高级培训师 李振华
本报记者 田雨汀
急救过程中,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被誉为“救命神器”。近期,海南省一起事件引发公众对其使用便捷性的关注。在海口汽车西站候车厅内,一男子突然晕倒,周围群众有的试图进行心肺复苏,有的立即寻找最近的AED,结果发现需要扫码才能开箱使用,受网络信号影响,未能扫码成功。好在十几分钟后,男子恢复意识,转危为安。紧急情况下,AED取用怎能遭遇“门槛”?又该如何清除扫码等阻碍?
12月1日至5日,《生命时报》记者陆续走访北京十余家商场、运动馆、健身房等公共场所,结果发现,一半以上运动场馆未配备AED,有的场所即使配备,取用也不方便。在北京地铁19号线太平桥站D出口,墙上贴有AED取用路线和标识,但记者按照指引并未找到,在咨询工作人员后得知,AED本来设置在A出口,但错标成了D出口。在北京市朝阳区某体育场馆,虽然乒乓球、篮球场地均配备AED,但记者多次拉拽柜锁都无法打开,箱体上也没有打开柜门的操作步骤,最终记者通过在网上查询才了解到,需要将柜锁提起后向右旋转才能打开。
北京应急管理局应急服务总队高级培训师李振华表示,AED是一种便携式急救设备,患者心脏骤停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通常还会伴随心室颤动,徒手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低,而利用便携、易操作的AED,按照其图像和语音提示,即使是非专业人员也能帮助挽救患者生命。美国心脏协会发布数据显示,每延迟1分钟除颤,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就下降7%~10%;早期使用AED,患者生存率可达50%~70%。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简称《指南》)规定,配置应按照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优先保障重点公共场所,加大配置密度。《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建议,按照每10万人配置100~200台AED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公共场所配备数量,确保第一目击者能在3~5分钟内获取AED并赶到患者身边。
李振华表示,学校、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医疗机构、体育场馆、大型商场、电影院等场所人流量大,需要严格配置AED。然而,目前仅有小部分城市在机场、地铁站等配置了AED,其他地区公共场所配备率远远不足。
《指南》还明确指出,AED外箱或机柜门应方便、快捷开启(不上锁、不扫码),避免错失抢救时间。然而,在记者实地探访和不少地方媒体报道中均发现,一些地方取用AED需要解锁、扫码等流程,工作人员表示,扫码是为了防止有人随意取出摆弄,造成设备损坏。李振华认为,对公共财产严加看管无可厚非,但AED性质特殊,开启方便、使用快捷应是根本原则。心源性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如果AED需要扫码等方式才能开箱,无疑会降低抢救成功率。
李振华表示,管理和维护AED要通过规范手段。有条件的公共场所,应配备专人看管和巡查,避免被人随意拿走。这一点北京地铁做得很好,给AED柜子贴上封条,不影响正常拉开,且拉开会响起警报,不仅能吸引工作人员前来帮助,还能及时制止盗窃行为。另外,AED成本高昂,一台需要上万元,一旦受到损坏不单是经济损失,还可能无法挽救生命,因此应每年维护保养,及时更换过期设备,确保紧急时刻能取可用。广大群众应树立起保护AED的意识,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做到“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在紧急状况时,不仅要想救人,更要会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