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鉴别药材40年,靠实践练就“火眼金睛”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同仁堂非遗传承人刘天良对中药的初始记忆是小时候的一幅生活图景——寒冷的冬日里有家人突发感冒,老人扎进厨房就煮了碗热腾腾的汤面出来,上面还飘着几片生姜,感冒的家人一口气吃下就好了一大半,还赞叹道:“生姜真不愧是一味中药!”年幼的刘天良就一边瞪大眼睛看着,一边在心里感叹着中药的神奇。

干了40年药材验收和质量管控

虽然很早就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了中药的神奇,但刘天良正式接触中药还是在1982年。那年,他机缘巧合地考入了北京市医药学校中药专业。刘天良回忆说:“当时觉得中药鉴别是门手艺,后面越接触越发觉,它还是一种文化。”比如,中药连取名都很有讲究,丹参的“丹”就不仅代表了颜色,还凸显了它“活血化瘀”的功效;益母草则“草如其名”,是一味对产妇有益的中药。中药材也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比如,欣赏银杏美景时,刘天良就会想到不仅银杏叶是一味中药材,连它的种子也可以入药,就是人们俗称的“白果”;旅游时碰到山间野草他也会很感兴趣,也许就会发现几株药用植物……

在校学习两年后,刘天良毕业了,被分配到同仁堂药材公司的仓库,跟着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广荣做药材验收和质量管控,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中药材。就这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他一路干了下来。期间经历过几次公司改制,也有几次岗位调动,但始终“换岗不换活儿”,长期在药材验收的第一线。

2017年,公司为他成立了刘天良中药材鉴别首席技师工作室,希望将多年积累的药材鉴别技能传承下去,刘天良便转换身份,投入到了传道授业的事业中。截止今年已经带出了两批徒弟,共18人,还编制了一部内部教学资料,涉及超500种药材。

中药鉴别需深入产地参与实践

40年的药材质量管控工作让刘天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不仅能辨析品种,还能辨析好坏、产地、采收时机、加工工艺。如简单的一个牛膝,他就能分辨其产地是河南怀庆府还是内蒙古:“颜色、柔韧度、表皮细度、须根等都有差别。”

这双“火眼金睛”一方面来源于年轻时的刻苦学习。刘天良回忆起来很是感慨,当时,他为了弄清楚一个药材能几天几夜泡图书馆查资料,也为了师傅的一句拷问常常偷偷练习。在他看来,鉴别工作不仅仅要给出结论,还要给出缘由,这是年轻时从师傅那儿学习到的。有一次,他和师兄、师妹接到一个检验牛黄的工作,他们三人鉴别后认为是“假”,但供货方坚持为真,希望重新找人判定。保险起见,他们找到师傅再次进行鉴定。“当时特别生气,是不是不信任我们?”结果拿给师傅后,她不仅出了“假”的结论,还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为什么为假、真的应该是什么、“假”是如何导致的,供货方也心服口服。师傅称:“这也是对对方负责。要告诉对方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如何调整。”

另一面也源于几十年的实践。刘天良称:“中药材鉴别,理论知识只是基础,要想真正认识甘草,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上手摸、凑上去闻、放进嘴里尝,还要深入产地,到田间地头去观摩它是如何生长的、如何采收的。”同仁堂始终坚持“上等 纯洁 地道”的药材质量标准,刘天良在工作中也确实见到了不少好药材。但随着中药材交易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层出不穷,有人为了早日盈利会在种植1~2年时就采收原本该种植3~4年的药材,也有不法分子为了盈利,造假贩假。

就这样,为了找到好的药材,他们不仅需要到处奔走、学习辨认药材的产地、了解不同的种植方法、观摩药材的采收加工,还要与时俱进学习市场经营知识。过程很艰苦,但刘天良总是乐在其中。为采集炉贝(川贝母的一个常用品种),他奔赴青海玉树,在海拔将近5000米的地方长途跋涉。他忍不住分享采到药材的喜悦:“当时有些缺氧,甚至不敢做多余的动作,但内心特别兴奋,特别有成就感。原本的忐忑、担忧等全部一扫而空了。”

时至今日,刘天良在带徒的过程中也始终鼓励大家实践:“现在出行方便了,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他多次带着徒弟们去产地调研,到田间地头去种药材、挖药材。

中药鉴别仍需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逐步加强了对中药材市场的管理,业界也采取各类技术完善了理化实验等中药材检测方法。但刘天良认为,药材鉴别仍少不了传统的性状检测。理化检验是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但中药材的质量好坏与内在成分并不可能全部一一对应,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中药也很难以某一种成分的高低论好坏。另一方面,理化指标也需要人为裁定,需要依靠传统的鉴别方法给出标准。他认为,传统鉴别办法与现代检验方法当是相辅相成、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

他希望在退休前,完成对内部教学资料的完善升级,将涉及的品种扩展到同仁堂使用的所有药材。他的教学资料中,每种药材不仅配有不同产地所产药物的真实照片、形态细节描述,还有种植方法、采收加工的方法,甚至附上了工作多年中碰到过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有些甚至可以指导药农的种植、加工。刘天良将资料毫无保留地都留给了徒弟们,他感慨地说:“同仁堂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事,我的技术都是从师傅那学来的,自然教给徒弟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