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原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主任 陈舜胜
本报特约记者 王为民
每年9月上市的大闸蟹,到11月中旬便接近食用尾声。回顾今年大闸蟹的全国销售情况,“价格跳水”成为一个关键词。
据多家媒体报道,在本属旺季的10月,多个地区的大闸蟹价格出现显著下跌。10月15日,话题“上海大闸蟹降到20多元一个”冲上热搜,不少网友在评论中列举自己买蟹的价格:“节假日里买的2两母蟹,只要18元一只,膏黄已满,不错”。在上海农贸市场,根据个头大小,大闸蟹价格每只6~50元;在广州珠海区某市场也出现了6.98元一只的特价蟹。这和人们印象中大闸蟹是“高端水产品”的定位似乎不太相符。
《生命时报》记者查询发现,不同地区的大闸蟹价格存在显著差异。北京新发地市场官网显示,10月15日,2.5两的大闸蟹批发均价为62.5元/斤,这个价格比去年同期高8.5元。而在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同期大闸蟹报价仅为17.98元/斤。整体而言,今年旺季的大闸蟹价格有所下跌,但高品质大闸蟹价格比较稳定,南京地区4~4.5两的大闸蟹,要卖到近百元一只,一只5~5.5两的大闸蟹价格超过200元。
国人吃蟹有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曾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上海地区崧泽文化遗址里,发现大量蟹壳。时至今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螃蟹消费国,数据显示,仅大闸蟹,我国每年消费量高达70多亿只。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分析,2023年我国大闸蟹批发市场规模已达329.17亿元,且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大闸蟹之所以广受青睐,与其独特的口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有很大关系。蟹肉富含优质蛋白质,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钙、磷、铁、锌、硒、钾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的含量也比较高,对人体有多种补益作用。
文化影响和市场营销对大闸蟹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原水产品加工及贮藏系主任陈舜胜说,国人对大闸蟹有一种特殊情结,特别是在上海等江南地区。“上海人的大闸蟹消费量很大,也带动了港台地区及日本的消费市场。在日本,大闸蟹甚至被统称为‘上海蟹’。可见,大闸蟹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针对大闸蟹价格在多地的“平价化”,陈舜胜认为至少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消费观念变化。人们对一些高端产品的消费意愿有所降低,更倾向于寻求平价替代品或干脆不买。如果维持高位价格,可能会使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降低。第二,供给过剩。大闸蟹养殖技术已非常成熟,供给量稳定且逐年增加。在江苏苏北一带,大闸蟹养殖产业已规模化发展,生产企业越来越多。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大闸蟹相关企业8000余家,今年1~10月新增注册企业560家,相比2022年同比上涨34.3%。而在2022年,全国大闸蟹产量78.22万吨,需求量为77.69万吨。第三,天气条件。今年秋季来得较晚,前期气温持续偏高,大闸蟹生长速度受阻,上市时间有所推迟。等到气温下降,大闸蟹集中上市,已错过中秋、国庆这一黄金销售期,再加上双节过后节日消费、送礼需求减弱,导致大闸蟹价格不断走低。此外,炎热气温使蟹褪壳时损伤加剧,加上高密度养殖,不少大闸蟹出水时会“缺胳膊少腿”,残蟹就只能以低价售卖。比如上海宝山区新沪路有一条沿街铺面就以卖“缺脚蟹”著称,这里的大闸蟹可低至8~10元一只,堪称“地板价”。
大闸蟹价格跳水对消费者利好,但免不了对养殖户造成冲击。陈舜胜认为,价格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养殖户的收益,但由于当前养殖技术较为成熟,成本控制相对较好,利润空间有一定保障,短期对行业影响不算严重。比如,目前成熟的养殖户会采取分阶段喂养方式,前期喂低成本的玉米,临近上市时增加高蛋白的小黄鱼,这种方式就可以在保证品质的同时,降低养殖成本。不过,如果大闸蟹价格持续走低,不排除会影响一些新入行的小型养殖户的积极性。陈舜胜建议,养殖户可通过多样化措施,应对市场弹性变化,包括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分散销售风险,以及根据市场反馈调整养殖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