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医生多点执业阻力不小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系教授  王  岳,本报记者  虞  晔

当前,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为解决这一问题,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一度被寄予厚望。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医生多点执业并未被有效调动起来,不少“玻璃门”有待打破。

“轻者批评警告,重者调去后勤”

通常,绝大多数执业医师遵循着一条既定且清晰的职业发展路线:毕业后就职于某医院,长年出门诊、做手术、写论文,逐步晋升职称或谋个行政职务。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为公立医院医生打开了一个发展的新思路——多点执业,即受聘于两个以上医疗机构;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等发布《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和鼓励多点执业;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正式施行,将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推进到有法可依的新时代。

根据规定,医师多点执业的基本要求是: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可增加1~2个医疗机构作为多点执业地点;具有中级职称,并以该职称连续工作满2年,可增加1个医疗机构作为第二执业地点。不同地区有细微差别和补充条件。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执业医师人数为401万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2021年约占50.1%。据此估算,我国约有200万左右执业医师符合多点执业条件。‌‌

然而,多点执业已开展15年,真正加入其中的医师并不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多点执业的医师数量为30.4万,仅占执业医师的6.8%。即使在多点执业开展较广泛的上海,截至2023年3月,全市共有8.89万名医师,其中2万余名医师开展了多点执业,占比22%。

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李明(化名)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不少上海医院不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一旦发现,轻者批评警告,重者会被停诊,调去医务处做一段时间的后勤。重压之下,一部分医生不再尝试,一部分和医院“暗中较量”,在休息时间“偷偷”出去坐诊或手术。“在多点执业实施初期,医生必须向所在医院提交申请,但阻力不少,一般难以获得同意,甚至有人因此付出代价。”2016年6月,全国知名三甲医院两名眼科主任被免职,原因是“未经医院批准到北京多家民营医院多点执业,违反工作纪律和制度”;2017年3月,武汉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因“兼职”被免去主任职务。

后来,医师不再需要征得第一执业地点同意,可直接向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多点执业。由于院方可查询到本院医生是否多点执业,医生仍面临一些压力,可能会受到“想赚外快”“不重视本职工作”等指责。

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陈文(化名)表示,他所在的医院允许副主任医师以下职称的医生有一个本院以外的执业点,但一周只能去一天。医院也会组织多点执业,但在他看来,“这类医联体内多点执业、集体帮扶式多点执业的收入少,医生大多没有兴趣。”

现实风险亟待解决

从医生角度看,多点执业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在不同医疗环境中工作,有助拓宽视野,提高专业能力;可根据兴趣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执业点,实现职业多样化发展。从医疗资源配置角度看,可促使医疗资源更均衡地流动,缓解基层医疗机构、欠发达地区“看病难”问题。但从院方角度看,却有无法忽视的现实风险。浙江某三甲医院一位行政管理人员表示,医院虽然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但不是十分鼓励,背后有多方面考量。

时间精力难分配。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且医生的日常工作安排已十分紧凑,包括出门诊、查房、做手术等,还需抽出时间进行教学、科研,提升学术地位。如果进行多点执业,时间和精力难免被占用,本院工作安排也可能受影响,对医疗服务质量是一种潜在威胁。而且,高职称医生才是多点执业的“香饽饽”,他们往往更加脱不开身。

医院病源被转介。合法依规的医疗机构之间转诊应当支持,但此前有医生将患者转至其多点执业的民营医院治疗,破坏了正常的诊疗秩序,涉嫌违规违纪。正常转诊、违规转介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涉及牟利,较难界定。另外,病源流失可能影响医院的收入。

执业行为有风险。诊疗过程中,医疗事故的风险无法完全消除。在院内,医生的诊疗行为有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但在其他执业点工作时,医院很难对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有效监控。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比如出现并发症、疗效不好、花费过多,公立医院常被患者视为投诉主体,可能卷入纠纷或需承担法律责任。

如何打破“玻璃门”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系教授王岳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打破多点执业“玻璃门”的关键,是解决公立医院的“创收依赖症”,否则难免会将医生视为“资产”,限制其自由度。这需要标本兼治:在内,需优化医务人员薪酬制度,降低绩效收入比重,将其与诊疗水平挂钩;在外,国家需继续深化医保控费改革,让医院无后顾之忧。

术业要有专攻。王岳强调,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院和医生有能力、有条件做科研,大部分医生更应关注临床治疗,而不是被科研工作所限制。不同科室的医生选择执业点需有的放矢,比如内科医生可在基层设立个体诊所;外科大夫则适合在有一定规模、执业环境良好的机构兼职,规避诊疗风险。

完善责任保险。上海某三甲医院原院长程平(化名)认为,当下,降低多点执业的医疗风险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医师责任保险、患者避险保障等是规避风险不可或缺的一环,应吸引商业保险加入;建立就医质量监督机制,对多点执业医师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管;鼓励医师协会的加入,一旦出现纠纷可协助处理,保证医师、医院安心本职工作。

用好他山之石。各国在鼓励医生多点执业方面有不同探索和尝试。英国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遵循“四加一”模式,即每周5个工作日中,4天在本院工作,余下1天在其他诊所工作,若有疑难患者需做检查或手术,则安排至所在公立医院;美国约75%的医生与所在医院不存在雇佣关系,满足各州卫生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即可执业,执业地点不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