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雨蕾
一个初冬的下午,在北京同仁堂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暨中药炮制技艺传承基地,陈振会师傅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一一展示了琳琅满目的炮制设备,既有传统的中药炮制工具、设备,例如:簸箕、竹筛、石碾、手工切刀、炒锅,也有现代化的药材净制设备、切制设备、烘干设备、蒸制设备、炒制设备,可以满足挑拣、水洗、浸润、切制、烘干、炒制等多种药材炮制加工的需求。宛如一个中药炮制设备的“博物馆”!陈师傅投身中药炮制工作已有27年,正努力地把从上一辈那里传承过来的技术再传承给年轻人。
以军人的意志力投身中药炮制
陈振会原本是一名军人,1997年退伍加入同仁堂药材厂,成为了一名制药工人。进厂后,他被分到前处理车间学中药炮制。当时,中药炮制还处在半机械化阶段,有些药材的净选还需要工人手持簸箕将不同重量的药材分开,工作强度很大。回忆起这段经历,陈振会说:“一干就是一天,下班后胳膊都是麻的,体质稍微差一点都坚持不下来。”
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给了陈振会一个近距离接触中药、学习技术的机会。他最开始接触的是当归、川穹的炮制加工。二者切制前都需要净选、水洗、浸润,但浸润的时间差异很大,这让陈振会困惑不已。师傅告诉他,当归易吸水,浸润的时间较短,川芎则比较硬,水分不容易浸入,浸润时间就要长一些。这些知识为陈振会打开了一扇门:“中药炮制博大精深!”就这样,他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去向老师傅们请教,学习中药鉴别知识,练习中药炮制技艺,一点点地搞清了中药炮制理论知识与中药炮制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技巧,很快适应了工作。
1999年,同仁堂内部成立三年期的师徒班,陈振会终于有机会可以系统地进行学习。三年中,他从中医基础理论学到中药学,再学到中药炮制,一步一个脚印为未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那时觉得机会很珍贵,一定要学会。”
学成后,陈振会投身到中药炮制的第一线,在岗位上一待就是27年。回忆起之前经历过的种种困难,陈振会都不觉得艰难:“当时确实感觉很难,但到了现在,都过去了也就不觉得难了。”面对困难,他始终坚强,靠着军人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
把对中药炮制的热爱传承下去
如今,陈振会也成为了“师傅”,正努力将学习到的东西再传递给年轻人:“现在主要就两个工作,一是帮助解决一线生产的问题,二是带徒弟。”2023年,他正式与五位年轻工人签订了三年师徒协议,到今年年底,已带徒近两年。陈振会欣喜地说:“他们的学习热情都很充足,我今年已经50了,希望能把学到的知识传承下去,别让传统的中药炮制技艺就此断了档。”
陈振会总跟徒弟们说,凡事要多问问为什么。中药炮制虽是一项技术,但背后自有逻辑,只有搞清楚了,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在碰到问题时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
他也很重视实践,在教授中药炮制技艺时会让大家上手操作:“你们必须得自己去尝试,才能真正感受到药材炒制所需的温度。”当徒弟们学会王不留行的炒制,且“爆花”(该中药炮制成功的标志)率较高时,陈振会欣慰地笑了:“看到大家都炒得很好,特别有成就感!”
他还经常在授课中列举生活实例,力求通俗易懂。他认为,制药技巧既来源于生活,也适用于生活。在教授药材煮制过程中的“捞药”技巧时,他告诉大家,可以想象是煮饺子,要按照捞饺子的办法来:“这样的讲述方式,大家都爱听。”
传统炮制工艺仍需传承
如今,各类中药炮制设备越来越智能,出现了“技术大爆发”,但时至今日,陈振会仍坚持让徒弟们学习传统炮制方法。
他认为二者各有优势,一方面,部分特殊中药的处理仍需使用传统工具。陈振会解释,现代中药炮制设备效率虽高,但传统工具的综合性更强。如,切药机可一次处理很多药材,但适用的药材种类有限,手工切刀效率虽低,但可以适用所有形状的药材;智能炒药机虽然实现了控温炒制,无需人工翻动,生产效率高,性能集中于中药饮片的炒制,但传统铁锅可同时实现炒制、煮、蒸等功能。中药博大精深,种子、果实、草根、树皮乃至矿物质等,品种特别的多,形状千奇百怪,并非所有的药品都可以采用机械炮制。
另一方面,只有学会传统炮制理论,才能不断创新,研发出更精细、可满足不同药材炮制需求的设备。陈振会举例称,过去药材净选一般用簸箕,利用风力将不同重量的药材分开,技术发展后,大量的风选设备都是根据这一原理来工作的。关注各种炮制设备的发展与进步、研究适合哪些药材的炮制,是陈振会当前的一大工作,这也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炮制技艺和中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但陈振会也肯定了现代化设备的优势,——从柴火到燃气到电力到电磁热,炮制办法不仅越来越智能化,也越来越环保,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生产的中药饮片质量也越来越好,可以满足大家对药品质量越来越高的追求,也能让中药行业获得更长足、更持久的发展。▲